第244章 行踪疑云杀人动机(1 / 3)

加入书签

“是赵王府的人早到一步,把人接走了?”

虞瑾心里一急,脱口问道。

“不。”

贾肆摇头,神色凝重间,更是颇多困惑。

他道:“我们找去凌云谷的澄明书斋,那里的确是大儒司空简的隐世之所。”

“赵王的两个儿子自幼在他身边受教,必定情义深厚,所以属下几人遵照少帅吩咐,并未明着求见,而是趁夜潜入。”

“那个地方……”

他说着,略带迟疑,多看了宣睦一眼:“有些邪门。”

宣睦抿唇不语,只待后续。

虞瑾追问:“怎么说?”

“里面暗藏玄机。”

贾肆道,“入谷的必经之路和隔断书斋与外界的竹林中,都设了迷障阵法,虽然不算特别机巧,但若是对奇门遁甲之术一无所知之人,必定无法破除迷障再行深入。”

“得亏我们的人里,有涉猎此术的,我们很是费了些周折才得潜入。”

“那书斋里,的确有个号称叫秦涯的孩子,年岁上也和赵王府的小公子相符。”

“因为破阵耽误了时间,就导致我们和赵王府派去接人的使者前后脚到。”

“大小姐您知道,我们以前不常在京中行走,并不清楚那位小公子的长相,本来都做好和赵王府抢人的准备了……”

说话间,他神情越困惑迷茫。

又继续:“结果没等我们行动,书斋那边先拒绝了赵王府接人的请求。”

这整件事里,谜团重重,又事关重大,贾肆没有故意卖关子:“我们看到的,那孩子明明身体康健,正在书斋读书。”

“他们却对赵王府的人推诿,说孩子的病情尚未痊愈,暂时不宜远行。”

“借口打了赵王府的人,叫他们不必再来接人,说晚些时候,等小公子的病好全了,他们会负责将其护送回京。”

宣睦问道:“怎么就能确认,那孩子不是秦涯?而非是司空简因秦漾的死,投鼠忌器,找借口不肯放人?”

赵王早年据说和司空简有些渊源,好像是年轻时,有次出京赈灾,正巧游历在外的司空简也流落灾区,奄奄一息,是赵王救了他的命,并且现他颇有才华,便礼贤下士,在不知晓他真实身份的情况下,对他就分外礼遇。

两人同行,司空简跟随他赈灾,观察过程中也觉他性格人品都很不错。

就此,结下不解之缘。

后来,赵王的两个儿子,都是四五岁上,刚能自理懂事了,就送去他身边,请他代为教养。

从小养大的孩子,司空简对他们诸多用心呵护,完全在情理之中。

“赵王府的人,约莫也是这种想法,只以为是老先生不舍得放人,是以并未强求,商量过后就回京复命了。”

贾肆表情已然十分难看,解释:“就在我们准备劫走那小公子时,在赵王府的人离去以后,书斋的人却叫他换下青衫长袍,变了个小书童的装扮,他们管他叫阿蕴。”

“属下等人看得糊涂,暗中观察,就现那书斋里另有一个和赵王世子差不多年岁身量的少年,是书斋里一个打杂的小厮,叫阿芒。”

“而且,属下听闻赵王两个儿子,与他在样貌上是多有相似之处的,仔细观察,那小子与他也半分不像。”

“所以,属下等为免打草惊蛇,就没有轻举妄动。”

“其他人还留在那边,暗中蛰伏观察,属下觉得事态复杂,恐传信不安全,也说不清楚,就先赶着回来,想听听您二位的见解。”

“路上,接到那边一次传书,那小童就一直以‘阿蕴’这个名字,生活在书斋里。”

这些,便是他此行,打探到的全部消息。

虞瑾和宣睦对视,沉默着各自思忖许久。

虞瑾打破沉默:“若贾护卫的推论成立,那就是赵王府的两个孩子,压根就没在澄明书斋受教?并且为了掩人耳目,他们还周到的找了两个年纪相仿的孩子,日常做做样子,冒充伪装?”

“可……如若他们不在青州,又是被送去了哪里?”

宣睦也在沉吟。

他脑中有什么线索闪过,向贾肆再度确认:“依着你看,赵王府的人只是做做样子,与他们里应外合的演了一场戏,还是也被蒙在鼓里?”

贾肆先是摇了摇头,后目光又逐渐清明笃定:“属下觉得……他们的反应不像装的。”

虞瑾觉得无比荒唐,差点气笑:“所以,真实情况是,赵王可能也压根不知道这些年,自己两个儿子的确切所在?”

皇帝之所以比较看好赵王父子,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秦漾和秦涯是在当世大儒司空简门下受教的。

司空氏一门,是传承三百余年的名门望族。

前朝时,出过三任宰辅,高官无数,曾经一度繁华锦绣,门庭若市。

但他们家的人,受先祖熏陶,都是有一定风骨和追求的。

所以,在前朝皇族逐渐腐朽堕落,当时身为帝师的司空翀死谏无果后,司空氏一门果断抽身,辞官的辞官,隐退的隐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