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不会取标题(2 / 5)
”
等极为敏感甚至耸人听闻的方向。
“他们的研究指向,非常危险,而且……与‘星骸’概念的核心高度重合。”
王越泽在加密通讯中语气凝重地汇报,“这绝不是普通的学术机构。
其技术野心,可能远我们的想象。”
与此同时,冰见薰在接触一位欧洲顶尖的神经伦理学家时,对方隐晦地提到,近期有一个背景神秘的基金会,也在试图以高额赞助为诱饵,邀请他参与一个关于“文明级意识遗产保存”
的项目,其描述的理念听起来十分宏大且诱人,但细节含糊,且要求签署极其严苛的保密协议,让他心生疑虑而婉拒了。
冰见薰敏锐地将这一信息与“未来意识研究中心”
联系起来,怀疑这是“遗物会”
试图在正统学术界寻找突破口和“白手套”
的又一次尝试。
敌人果然没有消失,而是换上了西装革履,试图在理念和学术的战场上,进行一场更加隐蔽的争夺。
“看来,我们的‘星火倡议’,正好撞在了枪口上。”
西园寺导演在核心团队会议上沉声道,“这是一场关于未来话语权的争夺。
谁先建立起被广泛接受的伦理框架,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遏制危险技术的滥用。
我们必须加快度,抢在他们之前,赢得更多关键人物的支持。”
压力之下,团队加快了步伐。
纪怜淮也在一次小范围的、绝对可信的学者闭门交流会上,次非正式地阐述了“星火倡议”
的初步构想。
她没有提及任何背后的风波,而是完全从《星骸之语》引的思考出,谈到了艺术创作对科技伦理的启示,以及建立跨学科对话平台的迫切性。
她的言真诚而富有感染力,结合她自身的明星影响力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赢得了在场学者的高度认同和浓厚兴趣。
这次成功的交流,给团队注入了强心剂。
然而,就在会议结束后不久,纪怜淮收到了一份匿名送达的快递。
里面没有恐吓信,也没有可疑物品,只有一本装帧精美的、关于古代神秘主义与现代物理学对话的学术着作。
书的扉页上,用优雅的字体手写着一行字:“仰望星空者,亦当警惕脚下的阴影。
愿交流之路,通往光明而非迷失。
——一位关注者”
字迹无法追踪,寄件人信息空白。
这本书本身的内容并无不妥,甚至与“星火倡议”
探讨的方向有部分契合。
但这突如其来的“赠礼”
和那句意有所指的赠言,却让纪怜淮感到一股寒意。
这不像威胁,更像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提醒,或者说,示威。
对方清楚地知道她的动向,甚至可能窥见了“星火倡议”
的雏形。
“哼,装神弄鬼。”
幽稷在感知到这本书和赠言后,不屑地评价道,“字里行间透着一股自以为是的酸腐气。
看来那边的‘文明人’,也开始玩这种心理暗示的小把戏了。
不过,手段比之前那些直接动手的蠢货,倒是‘优雅’了点。”
“他们这是在告诉我们,他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吗?”
纪怜淮问。
“大概率是。”
幽稷的意念带着洞察的冷静,“这是一种姿态。
意思是,‘我们看到你们了,游戏换了个玩法,我们奉陪’。
看来,你们这个‘星火’计划,确实戳到他们的痒处了。”
纪怜淮将这本书和赠言的事情告知了郁尧。
郁尧经过分析,认为这确实是“遗物会”
风格的心理战术,旨在制造不安和疑虑,但同时也反向证实了“星火倡议”
的战略价值——它让对方感到了威胁。
“不必惊慌,但需更加谨慎。”
郁尧指示,“继续推进计划,但所有核心成员的安保和通讯保密必须再次升级。
我们要在对方构建起有效的干扰网络之前,让‘星火’形成燎原之势。”
随后的日子,纪怜淮的生活进入了一种外松内紧的状态。
公开场合,她依旧是那个光芒四射的国际影星,参与着各种文化活动,为“星火倡议”
的公开亮相做着铺垫。
私下里,她和团队则在进行着紧张而缜密的筹备工作,同时警惕着任何可能来自“未来意识研究中心”
或其关联势力的干扰。
幽稷似乎也调整了状态,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处于半休眠的旁观模式。
祂的意念更频繁地停留在纪怜淮的识海周围,像一道无形的屏障,过滤和警戒着任何试图窥探或影响纪怜淮意识的微弱波动。
虽然祂依旧毒舌,抱怨着“又要加班”
,但纪怜淮能感觉到,一种无声的默契和协同正在形成。
一天夜里,纪怜淮梦见自己站在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