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孤岛(3 / 4)

加入书签

下一次风波何时到来,以何种方式冲击这座孤岛,无人知晓。

他们能做的,只有抓紧时间,深化创作,并时刻准备着迎接未知的挑战。

真正的考验,或许就在下一个浪头背后。

随着在孤岛上的时间推移,团队的日常节奏逐渐稳定下来。

清晨,纪怜淮会在海浪声中醒来,进行一小时的瑜伽和冥想,帮助自己澄澈心神,为一天的创作做准备。

早餐通常在面朝大海的露天餐厅进行,食物是岛上自给自足的有机食材,新鲜而健康。

西园寺导演有时会在早餐时分享他早年游历不同星球时遇到的奇闻轶事,用轻松的方式拓宽大家的视野,缓解紧张气氛。

上午的时光主要用于剧本深度研讨。

排练厅的门窗敞开,带着咸味的海风穿堂而过。

众人围坐在一起,不再是简单地朗读台词,而是逐字逐句地剖析潜台词、挖掘人物动机、探讨场景的情感基调。

西园寺导演对细节的要求达到了极致。

他会让纪怜淮和饰演辉的演员反复演练一段看似简单的对话,直到每一个停顿、每一次眼神交流、甚至呼吸的轻重缓急都精准地服务于人物关系和情绪传递。

有一次,分析星与辉在通讯中次产生微妙信任感的那场戏。

西园寺导演让纪怜淮尝试用七种不同的方式说同一句台词我收到了你的数据包,谢谢,分别表达出公事公办的礼貌、略带疏离的感激、隐藏着好奇的认可、疲惫中的一丝慰藉、以及几乎难以察觉的、开始卸下心防的柔软。

这种训练极大地磨练了纪怜淮对台词和微表情的控制力,让她体会到表演艺术的精深微妙。

下午则侧重于动作设计和实景预演。

岛屿的多样化地貌成为了天然的片场。

在茂密的雨林中,动作指导设计了一套星在外星丛林环境中谨慎行进的步态和观察动作,要求纪怜淮在布满苔藓和树根的湿滑地面上,既要保持身体平衡,又要展现出科学家的警觉和探索欲。

在狂风大作的海岸边,他们预演了星在恶劣天气下艰难采集样本的戏份,纪怜淮需要顶着强风稳住身体,同时完成精准的操作动作,这对她的体能和专注力是很大的考验。

徐觅和摄影团队紧随其后,用便携设备记录下这些实景预演的影像,作为后期拍摄的重要参考。

他们不断调整机位和构图,探讨如何利用自然光线的变化来烘托气氛。

夕阳西下时,金色的光芒穿透林间,在纪怜淮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徐觅立刻捕捉到这个瞬间,认为这种光影效果非常适合表现星在孤独探索中偶尔感受到的、来自宇宙的短暂温暖。

夜晚的孤岛格外宁静,星空璀璨得令人窒息。

纪怜淮常常独自一人坐在沙滩上,仰望星空,将自己完全代入星的心境。

在这绝对的寂静和浩瀚之下,个人的烦恼和恐惧似乎都变得渺小,而对生命、宇宙、存在意义的思考则变得格外清晰。

她开始理解星为何能在那极致的孤独中坚持下去,那是一种越个人生死、对知识和真理的本能追求。

这种深度的共情,让她的表演逐渐有了一种沉静而强大的内核力量。

然而,安全的表象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

基地的安保经理每天早晨会向核心团队简要通报前一夜的监控情况。

虽然再未现直接的入侵企图,但一些微小的异常持续不断,远处海平面偶尔出现的、短暂停留后又消失的船只灯光,夜间无人机巡逻时捕捉到的、无法识别的微弱热源信号,以及网络防火墙日志中那些来源不明、虽被拦截却持续不断的试探性访问记录。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拼凑出一幅图景,他们确实被严密地监视着,对方极有耐心,正在小心翼翼地评估着岛屿的防御体系,寻找着可能的薄弱环节。

王越泽和郁尧的远程支援至关重要。

王越泽设置了一套复杂的网络诱捕系统,故意在岛屿外围制造了一些看似薄弱的虚拟入口,试图引诱对方进行更深入的探查,从而暴露其手段和意图。

但对手非常狡猾,始终只在最外围进行触碰,绝不深入。

郁尧则动用基石厅的情报网络,试图追踪那些可疑船只和信号的来源,但线索往往在复杂的国际水域或匿名注册信息前中断。

这种被动防御、等待对方出招的状态,让团队感到些许无力。

纪怜淮尤其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仿佛自己是在一个透明的舞台上表演,而黑暗中隐藏着无数双眼睛。

为了对抗这种不适,她更加投入地沉浸在角色中,将那种被窥视的感觉转化为星在探索未知文明时,时刻警惕可能存在的观察者的心理状态。

这种将现实体验融入表演的方法,意外地让她的表演更具真实感和层次感。

一次午休时,纪怜淮和徐觅在岛上的图书馆偶然现了一些关于古代航海和孤岛生存的书籍。

翻阅着那些描绘探险家们在未知海域面对风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