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东非吃饱(3 / 4)

加入书签

科研霸权无比强大,完全不值得奇怪。

    ……

    三天以后,东非使馆的卡车,拉着克拉斯特院士一生的研究心血,离开了他的住处,而克拉斯特院士本人,也要前往东非。

    因为克拉斯特院士研究领域在化学方面,所以他在东非政府的推荐下,选择前往贝拉市定居。

    即便对于奥匈帝国的科研人才,东非政府也不是把他们引入东非就直接放手不管了。

    而是尽可能的“分而治之”,尤其是针对奥匈帝国的犹太学术团体,奥匈帝国教育和科研体系中,有许多犹太人,东非尽可能的不让他们在东非重新抱团。

    就比如把两个认识的犹太科学家,一个安排在东非东海岸,一个安排在东非的西海岸,这样他们之间的交流自然也就会减少。

    东非的科研也有许多中心,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东部,中部和西部,除此外还有一些次级中心,就像南部和大湖区等地,有些类似奥匈帝国的奥地利和匈牙利,所以对于移民的去向,东非有许多选择。

    当然,对于非犹太裔的奥匈帝国移民,东非就不会考虑这么多了。

    说到底还是犹太裔因为历史原因,在奥匈帝国教育和科研领域占比比较大,人数比较多。

    毕竟,奥匈帝国的精英阶层过去更重视军队等领域的发展,而犹太裔有钱,发展受限,所以更精于金融,科研等领域。说难听点,就是犹太裔过去在欧洲,不受待见,所以从事那些欧洲贵族看不上的领域和行业。

    但是,自从欧洲进入资本主义和工业时代,过去欧洲精英看不上的领域和行业,反而做大了。

    欧洲的犹太人站在了风口上,成为了那头被风吹起来的“猪”,而不是他们真的就像宣传那样天生聪明。

    而东非重点关照奥匈帝国犹太裔科学家,也有自己的理由,犹太裔因为信仰的原因还有历史习惯,就容易抱团,这使得他们容易形成垄断团体。

    就比如犹太资本集团,还有学阀,舆论集团等等,东非显然十分忌讳这种问题的出现。

    所以,只能尽可能分而治之,但是又不能引起他们的反感,让他们离开东非,为美国等国家效力。

    所以,通过政策,福利,工作等方式的引导,悄然的把他们拆开,是最好的办法。

    除了对犹太裔科学家分而治之以外,东非对其他奥匈帝国科学家也没有那么放心,至少在考察期内,还不会让他们接触东非的核心科研项目。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现在许多科学家移民,到东非发展,那是为了躲避奥匈帝国的战乱,如果奥匈帝国恢复和平的话,说不定就有一部分人会重回欧洲。

    当然,绝大部分人最后还是会留在东非。

    1934年6月以来,申请移民东非的奥匈帝国移民明显增加,除了科学家以外,还有大量普通民众,以及技术性人才。

    对于这些人,东非同样没有忽略,东非海外殖民地还需要大量人口补充,所以一时间,东非海外殖民地移民人口快速增加,这也是东非海外殖民地继一战以来,最大的一波欧洲移民潮。

    对于这些奥匈帝国移民,东非海外殖民地基本上是来者不拒,如今东非海外殖民地,也有了一定的人口基数,所以,并不担心引入过多移民会招太多问题。

    除了引入大量普通移民以外,这次移民潮中,东非海外各个殖民地,同时重点招揽技术性人才,也是一个重要变化,这说明东非海外殖民地的产业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总而言之,奥匈帝国战乱,给东非带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补血,不管本土还是殖民地,都从中获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