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契卡出动(2 / 4)

加入书签

p;至于铝土矿,苏联的储量也很大,而当前,苏联本国并无炼铝工业,因此,在新经济政策以前,东非就和苏联有相关贸易。

    铜就更不用多说了,东非本身是铜矿消费大国,在国际社会上,东非的有色金属冶金一直都比较出名。

    不过,约瑟夫提到的这几种矿产,很显然,除了铝土以外,对东非的吸引力有限,而且,对现在的苏联而言,重要性也不高。

    就像石油,黄金这种矿产,和东非的贸易就不是重点,苏联的石油主要买家是欧洲各国,尤其是德国和意大利,至于黄金,苏联侧重于和瑞士等中间国交易,规避国际社会对苏联黄金的抵制。

    除了这些矿产以外,1930年苏联的锰矿,铁矿,钾盐等出口在国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

    苏联是世界第二大锰矿出口国,仅次于东非,德国和美国都是苏联锰矿石的重要买家,因此东非和苏联在锰矿出口上形成了竞争。

    苏联的铁矿主要出口欧洲,尤其是德国,奥匈帝国,法国,意大利这些国家,而东非主要从印度,澳大利亚,南洋,还有南美进口铁矿。

    钾盐作为生产化肥的重要原材料,在国际市场上倒是很受欢迎,甚至是供不应求,但是苏联同样优先出口德国。

    道理也很简单,德国耕地面积有限,人口密度又极高,粮食压力大,因此,在农业领域德国舍得投入,甚至愿意为此从苏联这个敌对国进口钾盐,并且给出的价格也比其他国家高。

    约瑟夫对苏联的出口情况如数家珍,因此他对罗森戈尔茨说道:“对外贸易委员会,要充分结合各国的国情,再结合我们苏联自身的优势,在今年的农矿出口上,放宽限制,尽可能的换取更多的外汇。”

    “最好能在弥补粮食缺口的同时,保证国家工业发展的资金。”

    简单来说,约瑟夫的意思就是通过贱卖矿产换取更多的资金,毕竟这些矿产现在苏联也利用不了,还不如用来应急。

    说到底还是苏联的工业化程度太低,否则的话,苏联的出口就应该以工业品为主,而不是农矿产品。

    至于前世说苏联工业品质量差这个问题,那要看和谁比,和国外那些工业强国相比,苏联工业确实偏科。

    但实际上,就算偏科的苏联工业,其饱受诟病的轻工业,也比之前的沙俄,还有后来的俄罗斯强,毕竟前世21世纪,俄罗斯重新变成市场经济后,其轻工业也一直十分落后,不仅轻工业不行,继承苏联的重工业优势也慢慢丢失。

    就恩斯特前世所知,俄罗斯的许多国产轻工业品,依旧停留在苏联时期,像什么锅碗瓢盆,还有巧克力,酸黄瓜,肉肠等等。

    市面上俄罗斯唯一有竞争力的可能就是食品产业,但这并不是它的食品工业强,而是偏向于“地域特色”,“情怀”为卖点的商品。

    不过,苏联现在不需要考虑这些,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向,在这个时间段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此前,德国和东非都是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条工业化道路,后面才逐步补齐轻工业短板,并且成为工业领域的六边形战士。

    至于说优先发展轻工业,如果苏联这么做,那完全是自取灭亡,因为苏联的外部形势过于严峻,尤其是面对德国这种20世纪前期的超级工业强国。

    所以,苏联只能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确保政权能够生存下去,只有活下来,才能谈未来。

    ……

    约瑟夫在对乌克兰还有对外贸易委员会的干部进行了一番敲打后,就把他们打发出了办公室。

    他放下烟斗,拿过身边的电话,对着话筒吩咐说:“让保卫局的缅任斯基到我的办公室来。”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