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德国的困境(2 / 4)
,民主分子,主战派,反战派,犹……各种利益集团,纷纷把矛头指向了我们,这对于当前政府而言,是最大的问题。”
“国内各种矛盾可以说一触即发,这个时候发动大规模战争,先不说胜利与否,光是大规模的战争准备,恐怕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战争是用来转移社会矛盾这一点没有问题,但是刚刚经历过一战的德国普通老百姓肯定不吃这一套。
所以,赫尔曼并不认为战争能够解决问题,甚至一旦发动新的战争,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很有可能成为引爆德国的导火索。
所以,赫尔曼分析道:“所以,一但支持战争,我们就会陷入政治危机的陷阱当中,这对于我们来说本身就是不利的,第二点则在于,就算发动战争没有引起民众的不满,可战争如果失败……”
他没有再说下去,但是威廉二世心里也有了数,那就是发动战争的风险远高于不发动战争。
威廉二世问道:“可是现在我们如果停止战争,和俄国人妥协,恐怕也不会让国人感觉满意。”
毕竟,站在如今德国民众的角度来看,帝国在东欧的失利,也是很难接受的。
赫尔曼则说道:“不必理会这种声音的存在,事实上真正支持战争的反而是那些军工利益集团,或者是一战中的获利者,但他们只是极少数的存在。”
“至于一些普通民众的反对,更是不值一提,相对于经历过世界大战,渴望和平的普通人,他们也只是少数,用俄国的说法就是‘少数派’。”
“他们的声音看起来声势浩大,实际上只是绝大多数人并不热衷于发表言论,毕竟绝大部分人都忙于生计,根本没有闲心上蹿下跳。”
“我们也不应该被这种声音困扰,从而产生错觉,在世界大战前,我们就是受到了民间舆论的误导,如果当时能够多做些准备的话,也不至于因为仓促发动战争,而陷入困境。”
在世界大战前,整个德国的舆论氛围可以用目中无人来形容,好像德国随便一出手,整个欧洲就会匍匐在德国的脚下。
而事实上的结果却是,德国确实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但是因为国土,资源,粮食,人力等等上限的不足,而无法支持长期大规模战争的进行。
赫尔曼作为亲身经历者,也算吃一堑,长一智,在战后的复盘中,他认为自己当初确实过于不理性。
当然,赫尔曼的说法也得到了威廉二世的认同,威廉二世本人在经历过世界大战的毒打后,也变得比之前更加成熟,或者说谨慎起来,一战极大消耗了他的精气神。
就像现在俄国对东欧的攻势,放在过去,威廉二世早就一意孤行发动对俄国的战争了。
赫尔曼接着说道:“现在德国需要休养生息,而且总结过去几十年的世界形势,我们也能得出结论,德国本身就处在高速发展阶段,我们的人口,经济,工业活力,远高于英国和法国。”
“哪怕不发动战争,英国和法国也会日益没落,而对于俄国,俄国确实是帝国的心腹大患,但是当前俄国民众在工党的蛊惑下,表现出了比沙俄时代更强的韧性。”
“工党这种理想主义确实凝聚了俄国的民意,但是,对于这种政治模式,终究只能在早期发挥作用,我们应该从经济和外交领域下手。”
“让俄国陷入经济封锁的困境之中,只要经济发展陷入困局,那俄国这种理想主义政府,势必会因为面包和牛奶的现实问题,而陷入自我消耗之中。”
根据赫尔曼的说法,俄国工党就像一个涉世未深青年人,抱有对未来的憧憬和激情,但随着时间推移,面对现实社会的毒打,终究会落入生活的蝇营狗苟,最终精神内耗,甚至自我崩溃瓦解。
当然,威廉二世并不这么看,他说道:“谁在乎俄国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