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未来沙龙(1 / 2)
=[我接过张俪递来的名单扫了一眼,会议室里能源局的、高校的、还有几个跨国企业的代表正低声交谈。
“林所长,这位是能源局的王处长。”张俪引着一位中年男士走过来,“刚提到咱们上次的跨境数据防护案例。”
王处长笑着递来名片:“你们那个分级解密机制很有创意,不过实际操作中会不会影响合作效率?”
我正要回答,旁边传来清朗的男声:“安全与效率从来都是动态平衡的艺术。”
上海大学的于教授带着几个学生走过来,他指着身后显示屏上的能源网络图:“比如我们现在研究的去中心化系统,既保证数据流动效率,又通过区块链技术确保安全。”
一位外企代表摇头:“但区块链能耗太高,不符合碳中和目标。”
“所以需要创新。”我让工作人员调出新疆风电场的实时数据。
“我们在边疆地区试点风光储一体化系统,既降低能耗又保障电网安全。”
能源局王处长凑近屏幕:“这个发电波动率怎么控制?”
“用算法预测调整。”于教授的学生抢答,“我们研发的算法能提前两小时预测发电峰值。”
一位白发老者站起身:“我是清华能源研究所的赵思源。刚才听到你们提到边疆试点,我有个问题,这类偏远地区的安全防护怎么落实?”
我调出哈萨克族牧民巡线队的照片:“培训当地居民担任基础设施守护员,既解决就业又形成天然防护网。”
“可牧民们能理解复杂的安防系统吗?”跨国企业的代表质疑道。
“他们可能不懂代码,但比任何人都熟悉自己脚下的土地。”我点开一段视频。
“去年冬天,就是一位牧民通过积雪异常移动发现了管道泄漏隐患。”
沙龙气氛突然活跃起来。于教授的学生举手问:“那未来城市能源安全呢?听说上海要建氢能管网?”
我看向能源局王处长:“这方面需要政策先行。”
王处长会意地点头:“确实在制定相关标准。比如加氢站的安全距离规定,既要参考国际标准,也要考虑我国人口密度特点。”
“我建议增加社区模拟演练。”于教授翻出手机照片,“我们学校上周做的氢能应急演练,居民参与度很高。”
外企代表突然举手:“说到国际标准,我们公司最近遇到个难题,欧美要求共享核心数据,但这毕竟涉及国家安全。”
“我们处理过类似情况。”我调出加密数据交互界面,“通过设计数据脱敏梯度,既满足合作方需求,又保护核心参数。比如只提供运行数据范围,不披露具体阈值。”
王处长补充道:“我们最近发布的《能源数据安全管理规范》也明确了这类情况的处理流程。”
这时,一位年轻的研究员举手发言:“我是中科院能源所的刘晓。我们在研究新一代电网安全系统时发现,传统防护手段已经难以应对新型网络攻击。”
“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重点。”我调出最近遭遇的一次网络攻击案例。
“上个月,我们的系统成功拦截了一次针对电网的协同攻击。攻击者同时从三个国家发起攻击,但被我们的智能防御系统及时发现。”
于教授的学生立即追问:“能具体说说防御机制吗?”
“基于行为分析的实时监测系统。”技术部的赵万里接过话题。
“我们不再单纯依赖防火墙,而是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模式,提前识别异常操作。”
外企代表若有所思:“这个思路很新颖。我们公司正在开发类似系统,或许可以合作?”
“欢迎。”我示意张俪记录,“下个月我们正好要举办技术交流会,可以专门讨论这个议题。”
一位来自国家电网的专家插话:“我们在实际运维中发现,人员培训是关键。再好的系统也需要人来操作。”
“说得对。”我调出培训计划,“我们正在开发虚拟现实培训系统,让运维人员在模拟环境中处理各种突发情况。”
沙龙的讨论越来越深入。能源局的王处长提出一个新问题。
“随着新能源占比提高,电网稳定性面临新挑战。你们的研究所有没有相关解决方案?”
“我们正在开发智能调度系统。”我调出研发中的控制界面,“通过人工智能预测用电高峰,提前调配储能设施。“
清华的赵教授补充道:“我们学校也在研究这个问题。关键是建立多层级防护体系,从发电端到用电端都要有安全保障。”
这时,一位民营企业代表举手发言:“我们是做家庭储能设备的。想请教各位专家,在用户侧能源安全方面有什么建议?”
于教授接过话题:“用户侧安全首先要考虑设备标准。我们正在制定家用储能设备安全规范,欢迎企业参与讨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