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家门口的“定时炸弹”?(1 / 2)

加入书签

会议室里吵得像个菜市场。我刚推开门,就被扑面而来的声浪震得振聋发聩。

投影屏上还留着昨天和法务老张抠了一晚上的CCUS技术参数,底下却乌泱泱坐满了情绪激动的居民。

项目组的年轻人小陈被围在中间,满头是汗地试图解释什么,但他的声音完全被淹没了。

“领导来了!管事的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嗓子,人群唰地安静下来,所有目光像钉子一样扎在我身上。

我走到会议桌前,还没开口,一位坐在最前面、卷发阿姨猛地站起来。

“你就是负责人?你们那个什么碳项目,是不是真要埋在我们小区边上?”

“这位阿姨,您先别急。”我尽量让声音平稳,“我是项目负责人林晓阳。请坐,我们慢慢说。”

“坐什么坐!睡不着觉了都!”旁边一位大爷用拐棍跺着地板。

“别以为我们老百姓不懂!你们就是把工厂的毒气埋地下!那是炸弹!哪天嘭一下,我们全完蛋!”

“对!泄漏了怎么办?你们负得起责吗?”

“我们小区房价跌了算谁的?”

“孩子还在边上上学呢!”

七嘴八舌的质问又炸开了锅。

我提高音量,压过嘈杂:“各位!我理解大家的担心!换作是我,家门口要建新项目,我也会问个明白!”

卷发阿姨不依不饶:“理解顶什么用?你们说安全就安全?出事了你们早跑没影了!”

我直接走到投影仪前,示意小陈调出项目规划图。

“阿姨,您看,规划中的封存点,离咱们最近的小区直线距离三公里多,中间还隔着绿化带和规划路。”

“这是国家强制标准要求的安全距离的两倍还多。”

“图纸谁不会画?”大爷梗着脖子,“施工的时候偷工减料谁知道?”

“所以需要大家一起盯着。”我点开监测方案PPT。

“我们计划沿着封存区边界,每五百米布设一个监测点,24小时盯着地下水位、土壤气、气压这些数据。”

“所有数据实时传送到市环保局平台,我们项目中心也同步显示。”

“我们甚至可以邀请几位居民代表,组成监督小组,随时可以来查数据、看现场。”

底下响起一阵嗡嗡的议论声。一位戴着眼镜、看起来像教师的中年男人站了起来。

“林经理,你说的数据,我们普通老百姓看不懂啊。”

“看不懂数据,看得懂警报吧?”我调出模拟动画,“一旦有任何指标异常,系统会立刻在监控中心、街道、居委会同时报警。”

“就像火灾报警器一样,响了就得处理。这不是我们一家公司的事,是政府、企业、咱们居民一起联动的事。”

卷发阿姨语气稍微缓了点,但依旧怀疑:“那为什么非得选我们这儿?不能找个没人的荒山野岭去埋吗?”

这个问题问到根子上了。我叹了口气:“阿姨,产生二氧化碳的工厂就在咱们区。”

“如果用车拉到很远的地方埋,路上颠簸折腾,风险反而更大,成本也高得多,最后还得摊到大家头上。”

“选在这里,是专家们反复论证的,就是为了在源头用最安全、最经济的方式解决它。”

我看大家还在消化,赶紧补充:“这个项目是国家级示范工程,从上到下多少双眼睛盯着。”

“说句实在话,我们比各位更怕出事。它不光关系着大家的家,也关系着我们企业的命,更关系着这项技术能不能真正为我们国家的环保做贡献。”

“说得好听!”后排一个穿着工装、面色黝黑的中年汉子突然喊道。

“我在化工厂干过二十年!啥设备能保证百分之百不漏?你们就是拿我们当试验品!”

这话像冷水泼进热油锅,刚平静点的场面又躁动起来。

“这位大哥问到了关键点上。”我迎着他的目光,没有回避。

“世界上确实没有百分之百绝对的事。但我们能做的,是把风险降到最低,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就像咱们坐飞机,也有风险,但因为有严格的安全措施,所以大家敢坐。”

我转向所有人:“这个项目用的技术和材料,都是国内最成熟的。而且,我们会设立专项风险基金,由第三方银行托管。”

“万一,我是说万一将来出现任何经确认由项目引起的环境问题,基金第一时间启动赔付和治理,绝不会让老百姓吃亏。”

小陈适时地递上来一份文件。“这是初步的基金管理办法草案,大家可以看看。”

居民们传阅着文件,交头接耳的声音更大了。眼镜教师又问:“监督小组,怎么个监督法?真能说了算?”

“章程里写了。”我指着草案条款,“监督小组有权随时抽查监测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