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技术标准之争(1 / 2)

加入书签

国际氢能技术标准研讨会上。对面那位代表刚用带德语口音的英语否决了我们第七次数据补充提案。

“林女士,贵方的电解槽效率数据缺乏第三方验证,这不符合国际标准制定流程。”

我侧头看向身旁的技术总工老周。他腮帮子绷得很紧,这是他要拍桌子骂娘的前兆。我赶紧在桌下踢了他一脚。

“默克先生。”我把笔记本转向对面,“这是德国TV莱茵集团在中国宁夏光伏制氢项目的认证报告,第17页明确引用我方技术参数作为基准值。”

默克突然笑出声:“那是商业项目,不是学术评审。中国人总喜欢把市场成果和科研价值混为一谈。”

后排的日本代表小声附和:“确实应该区分应用场景...”

“区分什么?”老周终于炸了,“你们丰田的燃料电池车在张家口零下三十度测试的时候,怎么不说要区分应用场景?”

我赶紧按住老周胳膊,调出平板里的数据表:“各位请看国际氢能协会得白皮书,第36条明确写道: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数据应优先纳入标准制定参考。”

美国代表安德森慢悠悠放下咖啡杯:“漂亮的文件检索,林小姐。但你们不觉得中国推进氢能的速度...快得有些不自然吗?”

空气突然凝固,法国代表下意识往后仰了仰身子。

“什么意思?”我疑惑地问道。

“比如贵国西北地区的绿氢项目。”安德森转动婚戒,“去年产能暴增300%,这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除非...”他故意停顿,“有非常规技术输入渠道。”

老周猛地站起来,我抢先开口:“你指的是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自主研发的第三代电解槽?”

“确实,我们突破碱性电解槽能耗极限时,某些国家还在讨论要不要淘汰煤电。”

德国代表突然插话:“据说你们有军转民技术?”

“听说?”我笑出声,“您应该去查查专利公开库,我国所有氢能技术专利都在阳光下登记。”

“倒是某些国家...”我故意扫过某国代表席位,“去年驳回了三项中国专利申诉,理由居然是涉及国家安全?”

组委会主席克劳德急忙敲话筒:“请回归技术讨论!”

“正是在讨论技术。”我调出投屏,“这是中国在新疆、青海等地的十四项绿氢示范工程数据,全部经过国际机构核验。如果某些代表坚持用有色眼镜看待中国贡献...”

默克突然打断:“我们需要更透明的技术共享机制。”

“我们共享了。”我把平板推过桌面的动作有点重,“是诸位用各种理由拒绝实地考察。上周各位收到的邀请函还躺在邮箱里吧?”

日本代表小声嘀咕:“新疆那边...”

“新疆戈壁滩上的太阳能板不会咬人。”我盯着他,“倒是某些人宁愿相信谣言也不愿亲眼看看,我们在那里用新能源替代了牧民家的柴油发电机。”

安德森冷笑道:“所以这是人道主义项目?”

“这是中国方案!”老周没忍住开了口,“我们一边搞技术攻关一边改善民生,不像某些国家只会坐在空调房里定标准!”

争吵声几乎掀翻屋顶时,克劳德突然猛敲桌子:“休会三十分钟!”

走廊尽头烟雾缭绕。老周瞪着我:“刚才为啥拦着我骂那群双标的人?”

“您那口唐山英语骂得动人吗?”我递过咖啡,“得用他们听得懂的方式。”

“啥方式?”

“比如这个。”我亮出手机邮件,“刚收到消息,欧盟能源署昨天引用了我们的青海项目数据作为政策建议依据。”

老周激动得直咳嗽:“啥时候的事?”

“就在他们咬死说我们数据不透明的时候。”

“您说等会儿复会,我是直接把欧盟文件拍桌上呢?还是委婉点说建议各位更新下数据库?”

老周突然笑了,

"丫头,你这几年没白折腾。

"

复会时,我们看见默克正在角落急吼吼地刷手机。安德森凑过去看了一眼,脸色突然变得难看。

我微笑着推开会议室大门,投影仪已经调出欧盟文件的封面。

"各位。

"我声音尽量拉高,

"在继续讨论前,请允许我分享欧盟能源署最新发布的《绿氢发展白皮书》。

"

我放大投影,

"明确将中国西北地区的绿氢项目列为全球最佳实践案例。”

“特别是我们在新疆研发的荒漠光伏制氢技术,被评价为'具有革命性的成本控制能力'。“

安德森突然起身:“这并不能证明...”

“当然能证明。”我切换幻灯片,“白皮书显示,欧盟专家组去年秘密考察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