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旧识新局(1 / 2)

加入书签

我的新办公室门被敲响,没等我应声就开了。

一张熟悉又带着点陌生感的脸探进来,是金聪。燕山分公司法务部的老同事了,比我早几年来上海。

“哟,晓阳!真回来啦?”金聪笑着走进来,高跟鞋踩在地板上。

“早上听人力那边说,咱这儿要来个‘援疆功臣’,我一猜就是你!”

“金聪姐!”我放下手里刚打开的电脑包,迎上去,“好久不见!什么功臣不功臣的,就是换个地方干活儿。”

我注意到她打量我办公室的眼神,并不算热烈。

“坐,快坐。”我指了指沙发。办公室窗明几净,能看到外面林立的高楼。

金聪径直走到我的办公桌前,半倚着桌沿。

“行啊你,晓阳,从燕山到戈壁滩,再杀回这大上海当主管,这路子够野的!听说你管技术支援协调这块了?还兼着老本行?”

“嗯,领导安排。”我点点头,走到饮水机旁给她倒水。

“主要还是协调,跟以前差不多,就是范围大了点,项目复杂点。”我把水杯递给她。

她接过水,没喝,放在桌上。“‘差不多’?”金聪挑了挑眉,嘴角的笑淡了些。

“晓阳,咱们老同事了,说句实在话。欢迎你回来。不过……”

“上海有上海的规矩,有上海的节奏。你那些在边疆的经验……嗯,很宝贵,很辛苦,我们都佩服。”

“但放在这里,这国际化的环境里,真未必适用。”

我端起自己的保温杯,里面是早上泡的枸杞菊花茶,温的。抿了一口,看着她。

“金聪姐,经验就是经验,不分边疆沿海。我在新疆协调过牧民定居点的光伏供暖,也处理过跨国油气管道的数据安全协议。”

“规矩是保证安全的底线,经验是用来识别风险的。我想,规矩和经验,在这儿并不冲突。”

金聪愣了一下,似乎没想到我这么直接。

“安全底线?晓阳,这里不是一线管道站,也不是牧区项目点。这里是上海!”

“我们要对接的是国际一流的合作伙伴,谈的是前沿技术合作、大额投资。人家讲究的是效率、创新,是国际范儿!”

“你张口闭口‘安全底线’,会不会……有点太保守,太谨慎了?容易让人觉得我们放不开手脚,不信任人,影响合作氛围啊。”

她把“国际范儿”几个字提的讳莫如深。

我把保温杯放在桌上,“金聪姐,”我语气平静,但没避开她的视线。

“安全不是保守,是负责任。在燕山的时候,我们处理过技术泄密苗头。”

“在新疆,我亲眼见过试图破坏关键设施的人。经验告诉我,越是‘国际范儿’的合作,越容易混进风险。”

“效率、创新,都不能越过安全的红线。这不是不信任,这是对合作双方共同的保护。信任,是建立在安全边界清晰的基础上的。”

办公室里安静了几秒,只有窗外隐约的城市背景音。

金聪脸上的笑容彻底没了。她沉默地看着我,她似乎在重新评估眼前这个从风沙里回来的“老同事”。

“你……”她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又咽了回去。

她站直身体,拿起桌上的水杯,也喝了一口。

“行吧,晓阳,你有你的道理。毕竟……你经历过的不一样。”她语气缓和了些,但还带着点不认同。

“不过我得提醒你,你这套‘安全优先’的理念,在总部推动的一些新项目上,可能会碰钉子。”

“尤其是那些急着要落地的新能源国际合作项目,领导们看的是效益,是政绩窗口。”

“效益和政绩。”我接口道,“如果建立在沙滩上,风一吹就没了。”

“新疆的经历让我明白,有些东西,看着慢,看着‘麻烦’,但地基打牢了,才能建高楼。”

“能源安全、数据安全、技术安全,这些都是地基。我相信总部领导,看得懂这个账。”

我指了指桌上摊开的一份新项目初步框架文件,“比如这个氢能合作,对方要求我们提供全部基础工艺参数评估。”

“按照我的经验,至少应该先做数据脱敏包,明确敏感数据目录,再签分级授权协议。”

“这流程在新疆我们跟外方合作时,就是这么走的,没耽误事,反而合作更顺畅,对方也觉得我们专业、可靠。”

金聪顺着我的手指看了一眼文件,“脱敏?分级授权?”她小声重复了一遍,“在燕山那会儿,你可没这么……较真。”

“人总要成长,金聪姐。”我微微笑了下。

“走过的路,见过的事,都会留下印记。在边疆,每一滴油、每一份数据、每一个信任我们的牧民朋友,都让我明白‘安全’两个字的分量有多重。”

“那不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