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智库密谈(1 / 2)

加入书签

我在一份看似优厚的技术合作协议里,扒拉出了几个扎眼的“小钉子”。

超范围的数据共享要求,模糊的知识产权归属,还有对“潜在商业伙伴”几乎无限制的开放条款。

这报告交上去不到半天,就被通知:下午三点,小会议室,和对方“深入交流”。

小会议室里,对面坐着这家盛华科技的李总监,脸上挂着职业化的笑,眼神却在我和旁边两位公司法务前辈身上扫。

他身后那个戴眼镜的助理,一直低头在平板电脑上划拉着,时不时抬眼看一下我们。

“林专员,”李总监手指点了点合同封面。

“我们这项目,技术迭代快如闪电,市场窗口期稍纵即逝。贵司法务的效率,真让人捏把汗啊。”

“这点细节,何必这么较真?合作共赢嘛!”他试图营造一种推心置腹的氛围。

“想想看,一旦成功,这催化剂能提升多少炼化效率?节省多少能源消耗?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我们法务部的老张试图打圆场:“李总监,理解贵方急迫。但职责所在。”

“林专员提出的疑问,确实需要明确边界,这也是对双方负责……”他翻了翻那份合同。

“比如这个‘共享所有实验过程产生的原始数据’,范围是否太宽泛?是否包含实时生产监控数据流?”

“这涉及到我们核心工艺参数的安全,必须厘清。”

“张老师!”李总监的声音带着点不耐烦。

“前沿技术的探索,本身就需要数据碰撞的火花!把数据死死捂着,闭门造车,怎么实现突破?”

“贵司的顾虑我能理解,但安全部门不是有相关保障吗?我们签了保密协议的啊!太过谨慎,就是故步自封!”

他话锋一转,矛头又精准地对准我,“林专员年轻,有冲劲是好事,但经验这东西,还得靠时间打磨。”

“过于保守,有时候就是阻碍进步啊。”

经验?我确实没在法庭上舌战群儒过,但合同里埋的雷,我闻得到味儿。

刚想开口反驳他那套“格局论”,会议室的门被推开了。

走进来一个中年男人,他身后跟着分公司那位平时极少露面的赵副总。

赵副总没多话,只简单介绍:“这位是政策研究中心的王主任,对这个项目很关注,过来听听。”

王主任?这名字,我在处理去年那桩技术泄密案内部通报材料时,在“特别顾问”栏里看见过一次。

他对我微微颔首,目光落在那份合同上。

然后,他的视线越过我们,落在了会议桌尽头墙壁上那幅巨大的中国地图上。

目光在西北那片辽阔、标注着油田和气田符号的疆域上,停留了足足好几秒,眼神深沉。

“你们继续,我旁听,学习学习。”这让刚才还试图掌控节奏的李总监,脸上的笑容僵持住了。

李总监试图找回主导权:“王主任大驾光临指导,真是盛华的荣幸!刚才我们正谈到,技术合作,贵在互信和效率。”

“有些条款细究起来确实繁琐,完全可以求同存异,先推动项目落地……”

“毕竟,时间就是金钱,更是抢占技术高地的关键啊!”他试图把话题引回他那套“效率至上”的逻辑。

王主任低着头,他没抬眼,“哦?求同存异?李总监的意思是,合同里那个‘共享所有实验过程产生的原始数据’。”

“包括环境监测和实时的工艺参数流?还有‘潜在商业伙伴’的界定范围,贵方打算怎么‘存异’法?”

“总不会是打算把数据打包,塞给那些挂着‘研究所’名头,实际在境外某些敏感机构观察名单上的‘伙伴’吧?”

“比如……去年底刚被点名的‘环太平洋技术交流基金会’?他们可是对新型催化剂表现出‘浓厚兴趣’呢。”

李总监的笑容彻底僵死,“王……王主任,您这……这玩笑开得有点大了。”

“我们盛华是正经科技企业,根正苗红,怎么会跟那种……”

“那种机构扯上关系?这绝对是误会!是污蔑!”他激动地挥舞着手,试图辩解。

“是不是误会,不是靠嘴说。”王主任终于抬起头,眼神牢牢锁住李总监。

“去年青岛那桩结案的所谓‘技术交流’泄密案,主犯挂靠的空壳公司。”

“跟贵方这份合同附录里‘潜在伙伴’库里那个‘创新前沿技术研究所’,注册地可是同一个风景宜人的离岸小岛。”

“连注册代理人都姓同一个人。”他那股无形的压力陡然增强。

“技术突破?能源格局?李总监,你坐在这里跟我谈格局。”

“那你告诉我,天山脚下一口高产油井,稳定运行一天,能给咱们国家‘血脉’里泵进多少‘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