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技术攻关(1 / 2)

加入书签

就在陈凡与冉秋叶之间那小心翼翼的暖意悄然滋长时,一场突如其来的严峻挑战,降临在了红星轧钢厂,瞬间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拉回了紧张的生产一线。

厂里的核心设备之一——一台五十年代从苏联引进的大型龙门刨床,突然发生了严重故障!工作时发出巨大的、不正常的撞击声和摩擦声,随即彻底趴窝,无法运行。

这台龙门刨床承担着全厂大型床身、底座等关键部件的平面精加工任务,它的停工,意味着整整一条重要产品线的停滞!后续的铣、钻、磨工序全部无法进行,交货期迫在眉睫,损失每小时都在增加!

车间里气氛空前凝重。厂领导、生产科长、技术科全体骨干,全都围在了这台庞然大物旁边,愁云惨淡。

老师傅们围着机床查了半天,摇头叹气。

“听动静,像是传动系统或者导轨出了大问题!”

“这大家伙结构太复杂,咱们以前也没彻底拆修过啊!”

“是不是主传动蜗轮副打齿了?或者导轨镶条松动脱落了?”

易中海也皱着眉头,摆出一副老成持重的样子:“这种进口老设备,精密度高,可不能瞎拆!拆坏了更麻烦!我看,还是赶紧向上级打报告,请部里的专家或者原厂工程师来吧!咱们自己弄,风险太大!”

他的建议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老技术员和老师傅的想法:畏惧,保守,不敢承担责任。

生产科长急得嘴角冒泡:“请部里专家?一来一回至少一个星期!耽误的生产谁负责?原厂?苏联老大哥现在还能管咱们?等他们的工程师来,黄花菜都凉了!”

厂长脸色铁青,目光扫过技术科的众人,最后落在张工身上:“老张!技术科必须拿出办法!限期三天!必须找出问题根源,拿出解决方案!需要什么资源,全厂支持!”

压力再次给到了技术科。

张工推了推眼镜,表情严肃。他组织技术员们开了个紧急会议。会议上,老技术员们大多倾向于易中海的观点,主张求稳,等待外援,或者提出一些不痛不痒的、基于表面现象的猜测。

“我看就是蜗轮副磨损过度,打齿了!得换!”

“也可能是导轨磨损太厉害,间隙过大,需要重新刮研!”

“液压系统会不会有问题?”

讨论陷入僵局,都是些老生常谈,无法确定真正的病根。

陈凡一直沉默地听着,眉头紧锁。他仔细观察过故障发生时的现象,那巨大的撞击声不像是单纯的齿轮打齿,更像是某个沉重部件在失去约束后发生的剧烈碰撞。他凭借着远超这个时代的机械故障分析经验,脑子里飞速运转,将各种可能性逐一排除。

突然,一个大胆的、甚至有些离奇的猜想在他脑海中闪过——这种老式龙门刨床,其工作台往复运动依靠的是巨大的蜗杆-蜗轮副和一套复杂的换向机构。那种沉闷的撞击声,会不会不是传动系统本身的问题,而是……固定蜗轮副或者主要传动轴的巨型轴承座发生了松动甚至断裂?导致整个传动链在巨大扭矩下发生偏移和碰撞?

这个猜想非常大胆,因为轴承座是机床最基础、最坚实的部分,理论上极难出现问题。但一旦发生,就是灾难性的!

会议陷入僵局,大家都拿不出靠谱的方案。张工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就在一片沉闷和悲观的气氛中,陈凡突然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张工,各位老师傅。我有一个猜想,可能不太成熟。”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他身上。吴工、郑工等人脸上露出不以为然的神色,觉得这小子又要标新立异。

“你说。”张工目光炯炯地看着他。

陈凡走到黑板前,快速画出龙门刨床传动系统的简化示意图,指着那个代表巨大轴承座的位置。

“我们可能都忽略了最基础的地方。故障时的撞击声非常沉闷,不像是齿轮啮合问题那么清脆。我怀疑,问题可能不是出在蜗轮副本身,而是固定蜗轮副轴承座的基座或者连接螺栓,出现了疲劳断裂或严重松动!”

此言一出,满场皆惊!

“胡说八道!”吴工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轴承座那是用比小孩胳膊还粗的高强度螺栓固定在铸钢床身上的!怎么可能断?怎么可能松?那是机床的根基!根基坏了,这床子就废了!陈凡,你不懂不要乱说!”

“就是!”郑工也附和,“从来只听说齿轮坏、导轨磨损,没听说过轴承座能松的!你这猜想太离谱了!根本没有依据!”

其他老技术员也纷纷摇头,觉得陈凡简直是异想天开,哗众取宠。

易中海更是冷笑一声,阴阳怪气地说:“年轻人有想法是好的,但也不能为了出风头,就胡说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耽误了排查时间,谁负责?”

面对一片质疑和反对,陈凡没有丝毫慌乱。他目光平静,语气却异常坚定:“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