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技术员考核(1 / 2)

加入书签

日子在忙碌与期待中飞快流逝。轧钢厂一年一度的内部技术员资格考核,终于拉开了帷幕。这不仅是工人们晋升干部编制的重要通道,也是厂里检验技术人才、选拔骨干的大事,备受关注。

考核地点设在厂办大楼的会议室和旁边的实操车间。一大早,会议室里就坐满了来自各车间的考生,大多都是三十往上、有着多年经验的老技术工人,像陈凡这样年轻的面孔寥寥无几,因此他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和烟味。不少人还在抓紧最后的时间翻看复习资料,嘴里念念有词。陈凡坐在靠窗的位置,面色平静,目光沉凝。他昨晚睡得很好,自信源于这几个月来的废寝忘食和扎实准备,那些公式、原理、图纸标准早已烂熟于心。

易中海、刘海中作为工人代表,也和其他几位科室领导一起,坐在主席台上监考。易中海看到陈凡,眼神复杂,他打心眼里不希望陈凡考上,但又不得不承认,这小子确实有股狠劲。刘海中则是一副领导派头,心里琢磨着考完了怎么摆谱。

张工是主考官之一,他对陈凡投去一个鼓励的眼神。

第一场是笔试。试卷发下来,厚厚一沓。题目涵盖范围极广:机械制图、公差配合、材料力学、机械原理、工艺基础,甚至还有简单的生产管理知识。

考场里顿时响起一片倒吸凉气和挠头的声音。

“这题也忒难了!”

“这力学计算谁算得出来啊!”

“这图纸标注,平时谁注意这个啊!”

陈凡迅速浏览了一遍试卷,心中大定。题型都在预料之中,难度虽然不小,但并没有超出张工划定的范围和他在夜校钻研的深度。

他深吸一口气,拿起钢笔,开始答题。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声响,流畅而稳定。他的思维清晰,计算迅速,绘图规范。那些熬夜苦读的记忆、那些在车间结合实际的理解、那些与张工讨论的要点,此刻都化为了试卷上准确而专业的答案。

尤其是机械制图大题,要求根据轴测图绘制三视图并标注全部尺寸和公差。许多老工人看着那复杂的零件结构直皱眉头,线条画得歪歪扭扭,尺寸标注更是丢三落四。

陈凡却从容不迫。他先仔细分析了轴测图的空间结构,然后运用娴熟的投影规律,先用H铅笔打出轻而准的底稿,线条横平竖直,关系清晰明确。然后再用绘图笔加深,线条均匀光滑,仿佛用尺子比着画出来的一样。最后标注尺寸和公差时,更是严格按照国标,清晰、完整、合理。

他专注的神情和笔下那堪称范本的图纸,引起了巡考的张工和另一位技术科老工程师的注意。两人在他身后驻足观看,不时交换着赞赏的眼神,微微点头。

易中海也注意到了陈凡那边的动静,看到两位考官的表情,心里更不是滋味,脸色阴沉地喝了一口茶。

笔试结束,交卷铃响。不少人垂头丧气,唉声叹气。陈凡平静地交上试卷,对自己很有信心。

下午是实操考核。地点移到了实操车间。考核内容是在规定时间内,根据提供的零件图纸,独立完成一个复合夹具的装配、调试和精度检测。

这不仅考验动手能力,更考验读图、工艺安排、精度控制和解快突发问题的综合能力。

考场上机床轰鸣,气氛更加紧张。考生们各自占据一个工位,争分夺秒。有的手忙脚乱,看错了尺寸;有的装配顺序不合理,装了又拆;有的调试半天,精度总是超差。

陈凡依旧是那副沉稳的样子。他先花了五分钟仔细研读图纸,在脑子里规划好了装配步骤和关键控制点。然后才开始动手,选取工具,清洁零件,按部就班地进行装配。他的动作精准、高效,没有丝毫多余,带着一种技术特有的节奏感和美感。

在调试环节,他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基准面有微小的磕碰伤,可能会影响最终精度。他没有蛮干,而是巧妙地调整了装配顺序,利用一个辅助定位销,完美地规避了那个缺陷。

最后进行精度检测时,他使用的量具和方法比考核要求更加严谨,自己增加了几个检测点,确保万无一失。

当考核结束的哨声吹响时,陈凡刚刚完成最后一项检测数据的记录,从容放下量具。他的工作台整洁有序,完成的夹具熠熠生辉。

几位考官逐一进行检查评分。轮到陈凡的工位时,张工脸上忍不住露出了自豪的笑容。夹具装配完美,调试精准,他检测的几个关键尺寸,全部在公差范围的正中间!就连他额外增加的检测点也毫无差错!

“好!非常好!”那位老工程师忍不住出声称赞,拿着千分尺反复测量了几个地方,眼中满是惊艳,“小伙子,基本功太扎实了!这装配水平,这精度控制,比很多老技术员都强!”

易中海和刘海中也凑过来看。刘海中不懂装懂地跟着点头:“嗯嗯,不错不错!”易中海则看着那无可挑剔的工件和考官们的反应,心里最后一丝侥幸也破灭了,只剩下沉沉的挫败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