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技术攻关小组(1 / 2)

加入书签

厂里的生产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一批用于新型机床的关键传动齿轮,在精磨工序后,废品率异常偏高,达到了惊人的百分之十五。这不仅造成了原材料和工时的巨大浪费,更严重拖慢了整个新产品的试制进度,交货期迫在眉睫。

车间里气氛凝重,老师傅们围着几台磨床反复调试,更换砂轮、调整进给量、校准主轴,各种办法用尽,那刺耳的废品产生的摩擦声依旧时不时响起,像刀子一样刮着每个人的神经。车间主任急得嘴角起泡,整天黑着脸。

问题被迅速上报到厂部。这天下午,厂长亲自带着生产科长、技术科长张工,一行人面色严肃地来到了问题最突出的一车间。

“到底什么情况?一个星期了!为什么还解决不了?”厂长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力,目光扫过车间主任和几位老师傅,“月底就要装配试车,现在卡在几个齿轮上?像什么话!”

车间主任抹了把额头的汗:“厂长,我们什么办法都试了,机床检查了没问题,操作也是老师傅亲手干的,可这废品率就是下不来……”

“我不要听借口!我要解决方案!”厂长打断他,看向张工,“老张,技术科必须牵头,立刻成立一个攻关小组!抽调最强的人手,限期三天,必须把问题根源给我挖出来!需要什么资源,全厂优先保障!”

张工推了推眼镜,沉稳地点点头:“厂长,这个问题可能比看起来复杂,涉及精加工工艺和可能存在的材料批次差异。我建议成立一个联合小组,集合各车间最好的技术尖子和我们技术科的分析人员。”

“可以!名单你定!”厂长雷厉风行。

张工早有准备,拿出一个小本子:“一车间,郭大海郭师傅,经验丰富;二车间,王志勇王技术员,心细手稳;热处理班,刘建军刘师傅;还有……”他顿了顿,目光投向正在工位上研究图纸的陈凡,“我们技术科的陈凡。”

“陈凡?”几个被点名的老师傅都愣了一下。郭师傅更是直接皱紧了眉头,脸上毫不掩饰地露出不以为然的神色。让一个进厂没多久、刚升二级工的小年轻参与这种连他们这些老家伙都挠头的难题?开什么玩笑!张工是不是老糊涂了?

厂长却眉毛一挑,想起了什么:“陈凡?就是那个发现了进口图纸错误、破格晋升的小伙子?”

“是的,厂长。小陈同志思路活,基础扎实,尤其善于数据分析。”张工肯定道。

“好!就按你说的办!年轻人有冲劲,脑子没框框,说不定能有新发现!”厂长一锤定音,“小组由你负责,郭师傅、王技术员协助。现在就开会!”

厂长发了话,郭师傅等人纵然心里一百个不情愿,也不敢再说什么,只是看向陈凡的眼神更加不善,带着明显的轻视和怀疑。

攻关小组立刻在车间办公室成立了第一次会议。烟雾缭绕中,气氛有些沉闷。

郭师傅率先发言,凭着几十年经验断定:“要我说,就是这新进的德国磨床精度还是不够!要么就是砂轮材质跟咱们的钢号不匹配!我看,就得换砂轮品牌,或者让德国佬的工程师来调设备!”他语气笃定,带着老资格的权威。

王技术员比较谨慎:“设备我们反复查了,精度在允差内。砂轮也是按规范选的。会不会是热处理后的应力释放不彻底?导致精磨时产生微变形?”

刘师傅摇头:“热处理工艺是成熟的,这批件跟之前合格的批次工艺参数完全一样。”

几人争论不下,都倾向于设备或外因。一直沉默的陈凡突然开口:“各位老师傅,我有一个想法。”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郭师傅更是毫不客气地哼了一声。

陈凡不慌不忙,拿起一个废品齿轮和一个合格齿轮:“我们能不能先不预设结论?我建议,立刻把这一个星期生产的所有同批次齿轮,包括合格品和所有废品,全部隔离出来。我们对它们进行全面的测量对比,不仅仅是最终尺寸,还包括硬度、甚至可能的话,看看金相组织。数据不会说谎,也许对比之下,能发现我们忽略掉的细微规律。”

“瞎耽误工夫!”郭师傅立刻不耐烦地打断,“这得量到什么时候去?明显是设备的事!等你量完了,交货期都过了!年轻人就是想当然!”

“郭师傅,”陈凡态度恭敬,语气却异常坚定,“找到根源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如果真是设备问题,数据也能帮我们更精准地定位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盲目更换设备部件或砂轮,成本高、周期长,万一不对,损失更大。”

张工沉吟了片刻,一摆手:“小陈说的有道理!排查问题要系统,不能凭经验猜。就这么办!郭师傅,你带人负责隔离清点零件;王技术员,你带人负责全面尺寸测量;刘师傅,你负责硬度和初步金相检测;小陈,你负责统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比对!立刻行动!”

张工的分派有理有据,郭师傅虽不情愿,也只能嘟囔着领命而去。

接下来的两天,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