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5章 系列作品拍摄场地的考察(1 / 2)

加入书签

晨光刚爬上车窗,洛倾颜的钢笔在掌心轻轻一颤,笔尖的淡粉水晶映出顾逸尘侧脸的轮廓。

他正低头翻看场地勘测手册,睫毛偶尔扫过纸页,发出极轻的沙沙声。

她没说话,只是将笔帽旋开半圈,水晶微光一闪,情绪波纹悄然扩散——他的心绪平稳中带着一丝跃动,像是孩子即将拆开礼物前的期待。

车队驶入江南古镇时,石板路还沾着夜露。

美工组的小夏跳下车,举着平板就皱眉:“这些建筑的屋檐弧度太古典了,和未来感完全不搭。”

话音未落,摄影指导突然指向远处一座拱桥:“等等,巷道纵深比理想值高百分之十二,转场镜头能拍出时间塌陷的效果。”

洛倾颜走向顾逸尘,发现他正蹲在墙角,指尖轻触一块刻着云纹的排水石槽。

她不动声色地转了转笔,水晶泛起柔光——那一瞬,他的情绪深处浮起一丝暖意,像是被什么久远的画面轻轻撞了一下。

她没问,只低声说:“要不要拍下来?说不定能用在祖母回忆片段里。”

他站起身,拍了拍手:“通知技术组,准备做三维扫描。

实景保留外观,内部结构全部数字化重建。”

正午烈日下,制片主任抹着汗抱怨:“这地方连个遮阳棚都没有。”

无人机操控手突然抬头:“洛老师,您看这个!”

屏幕里,一片废弃工业区的储罐群静静矗立,藤蔓缠绕的管道如神经网络般交错。

洛倾颜握紧钢笔,启动回溯功能。

纸面浮现2008年的生产记录:这里曾是光学镜片制造厂,车间恒温恒湿,管道系统与剧本中的“记忆循环系统”

高度吻合。

她抬头看向顾逸尘,发现他正盯着中央最大的储罐,眼神亮得惊人。

“就是它。”

他直接拨通结构团队电话,“明天上午九点,检测三号罐的承重梁和地基稳定性。”

傍晚,文化街管委会的议事厅里,空气沉得能拧出水。

张主任推了推眼镜:“木构建筑不能承重,你们的轨道灯、吊臂、设备,一样都不能进。”

顾逸尘没反驳,只是将平板转向投影仪。

3d模型缓缓旋转,展示磁吸式轨道如何贴附梁柱表面,所有重量由外部钢架承担。

他声音平稳:“我们只借空间,不碰结构。”

洛倾颜轻轻敲了敲桌面,钢笔在空气中划出一道微光。

泛黄的照片浮现——1932年,这栋楼曾是报社,天花板上挂着老式霓虹灯架,与如今的布光方案几乎一致。

“八十年前就装过灯,”

她笑了笑,“我们只是让历史重演一次。”

张主任沉默片刻,终于点头:“可以外景拍摄,但必须提交每日监测报告。”

返回驻地的路上,场务小王突然压低声音:“那辆商务车,从早上就跟我们转了三圈了。”

洛倾颜顺着他的视线看去,车窗后闪过一个熟悉的侧脸——沈婉的助理。

她不动声色地将钢笔抵在车载导航屏上,启动干扰程序。

下一秒,对方的全站仪屏幕闪出错误坐标,经纬度偏移了整整零点五度。

顾逸尘已笑着走向那辆车,手里把玩着激光测距仪:“校准出了问题?需要借你们德国蔡司的校准器吗?精度高零点零三毫米,省得数据白跑一趟。”

对方脸色一变,迅速关上车窗。

车队驶离时,法务组的人默默拍下了车牌和设备编号。

酒店会议室里,投影幕布上交替闪着预算表和三维模型。

美术总监第三次修改方案时,语气终于绷不住:“工业区改造费用太高,不如直接搭景。”

洛倾颜将钢笔插入终端,全息影像瞬间展开——储罐内部结构与剧本中的“记忆置换舱”

完全重合,管道走向、空间高度、采光角度,无一不精准匹配。

她轻声道:“这是现成的舞台,我们只需要唤醒它。”

顾逸尘敲了敲咖啡杯:“通知结构团队,明天重点测二号罐的承重梁分布。

另外,联系环保部门,确认储罐残留物清理流程。”

会议结束时,灯光一盏盏熄灭。

洛倾颜收拾文件,钢笔突然自行启动回溯功能。

淡粉光芒中,画面缓缓展开:十二岁的顾逸尘蜷缩在管廊深处,手里攥着一块发着微光的晶体,眼神专注得像在守护某种秘密。

那是“记忆载体”

的雏形,是他最早写在笔记本角落的设定草图。

她转头看向沙发上的顾逸尘,他正盯着手机里的结构检测报告,嘴角扬起一丝久违的弧度。

不是商业谈判时的从容微笑,也不是公众场合的得体表情,而是纯粹的、近乎天真的兴奋。

窗外,月光洒在废弃工厂的储罐上,银灰色的金属表面泛着冷光,像一头沉睡的巨兽,正缓缓睁开眼睛。

顾逸尘忽然抬头,目光穿过玻璃,落在最中央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