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章 烛火照路,不为焚城(2 / 2)
在小范围内精准推送。
不到一个小时,基金会的保密热线响起,电话那头,是一个略带颤抖但已恢复镇定的声音:“我是刘科员。我可以把所有的原始账本都交给你们,但我有一个条件,在任何公开文件中,请不要念出我的名字。”
与此同时,小舟带领的另一支队伍也传回了首轮“情绪压力源”实地排查的成果。
在一个濒临破产重组的建筑公司,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心悸的细节。
公司的人事主管,一个年近五十的中年男人,每晚都会在办公室独自加班,销毁那些被迫离职员工的档案。
监控录像捕捉到,每当他将一份档案送入碎纸机时,都会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低声说一句:“对不起。”
小舟将这段附带了微弱音频的录像,第一时间纳入了“明玥观察哨”的预警数据库,并在旁边标注了一行红字:“制度性愧疚已成普遍现象。当一个系统迫使身处其中的人,在执行制度时都感到良心不安,证明它需要的已不是修补,而是结构性干预。”
深夜,当所有人都以为这一天即将结束时,赵峰却再次登门。
他带来的,是一份由林景深亲笔签署的《信息分级披露建议书》。
这份建议书详细列出了十二组文件中,五家地方国有企业的名字,并恳请苏明玥在第一批披露中,对它们进行匿名化处理。
理由简单而沉重:这五家国企的上下游产业链,直接或间接牵连着数万个家庭的生计。
一旦它们的名字被公之于众,引发的恐慌性挤兑和订单流失,将造成远超预期的二次伤害。
“他说,他知道自己是在赎罪。”赵峰的声音有些复杂,他看着苏明玥,眼神里带着一丝探究,“但他更害怕,你在彻底摧毁他建立的那个虚假帝国后,会变成另一个只懂得审判、不懂得建设的机器。”
苏明玥沉默地翻完了整份文件。
林景深的字迹一如既往地锋利而克制,每一个建议背后,都附带着精准的数据分析和风险预估,一如他当年亲手构建这个庞氏骗局时的缜密。
她拿起笔,在文件的末页,写下了一行批注。
她没有把文件递还给赵峰,只是让他看了一眼那行字:“宽恕不是删除作恶的记录,是给被裹挟者的未来,留一个出口。”
赵峰看着那行清秀而有力的字,久久不语。
他忽然明白,苏明玥要走的,是一条比林景深想象中更艰难,也更伟大的路。
送走赵峰,办公室里只剩下苏明玥一人。
她重新坐回电脑前,开始逐一审核即将发布的第一批证据链。
当她的光标停在一段标记为“三级证据”的录音文件上时,她的指尖猛地一顿。
她点开了播放键。
一阵嘈杂的酒局背景音后,一个带着醉意的、属于某位厅级干部的声音清晰地传来,语气中充满了轻蔑与傲慢:“怕什么?金融那套东西搞复杂点,反正老百姓也看不懂什么是债,什么是权益,只要告诉他们政府在搞建设就行了!”
这声音,这论调,像一根淬毒的针,瞬间刺破了时空。
苏明玥的脑海中,毫无征兆地闪现出三年前那个暴雨倾盆的夜晚。
林景深的办公室里,他背对着她,看着窗外的电闪雷鸣,用一种近乎喃喃自语的声音说:“如果我把所有的真相都告诉她,她就再也不能干干净净地留在这个行业了。”
过去的谜团与眼前的现实,在这一刻轰然相撞。
苏明玥猛地闭上双眼,胸口剧烈地起伏了一下。
再睁开时,所有的迷茫、愤怒与伤痛都已沉淀下去,只剩下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明。
她在系统中,为那段刺耳的录音勾选了“延迟披露”的标签,并在备注栏里,敲下了几个字:“等他们准备好听的时候,再让他们听见。”
做完这一切,她感到一阵深深的疲惫。
她走到窗边,看向外面沉寂的夜色。
就在这时,远处的一个居民小区里,一扇窗户里,悄然亮起了一点烛光。
紧接着,是第二点,第三点……星星点点,汇成一片温暖的海洋。
那是昨晚发布会后,自发响应“烛光守夜”行动的市民。
他们用这种最古老、最安静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支持与期盼。
其中一缕微光,穿过深夜的寒意,轻轻地映在了苏明玥的侧脸上,像一道温柔的伤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