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贾母病榻藏玄机(1 / 4)
第一折怡红夜话探端倪
怡红院的自鸣钟刚敲过卯时,窗纸被晨雾浸得潮。
宝玉用银簪挑开卫若兰伤口的腐肉,暗红的血珠落在白帕上,晕出的纹路竟与北境咒文的拐角重合。
黛玉正将妙玉留下的草药捣成泥,石臼撞击的脆响中,她突然停手:&0t;这药里的&039;紫河车&039;,与元妃凤冠上的珠粉气味相同。
&0t;
&0t;你是说&0t;宝玉的麒麟短匕在指间打滑,晨光透过窗棂照在卫若兰紧攥的金簪上,簪头凤凰的眼珠竟是用北境黑曜石镶嵌的,&0t;迎春姐姐的本命物,怎会掺着北境石料?&0t;
黛玉将药泥敷在卫若兰后心,指尖触到的皮肤下,有硬物在缓缓移动。
她突然想起那年在清虚观,张道士说过北境有种&0t;子母蛊&0t;,母虫藏于信物,子虫能顺着血脉游走。
&0t;快拿醋来!
&0t;她话音未落,茗烟已捧着醋坛子撞开房门,酸气呛得人睁不开眼——这是解蛊虫的土法,还是刘姥姥教的。
卫若兰在醋气中猛地抽搐,喉间咳出的黑痰里,浮着半粒芝麻大的银虫。
黛玉用银簪挑起虫尸,见虫背的纹路与贾母眼镜盒上的寿纹完全一致,心猛地一沉:&0t;果然与老太太有关。
&0t;她将虫尸封进瓷瓶,&0t;昨夜卫大哥说的&039;眼镜盒&039;,定是藏着母蛊。
&0t;
宝玉突然想起贾母常戴的那副玳瑁眼镜,镜盒是紫檀木做的,边角镶着的铜活总泛着异样的青黑。
&0t;去年中秋开夜宴,老太太让鸳鸯取眼镜时,特意叮嘱要避开月光。
&0t;他指尖在案上画出镜盒的形状,&0t;盒底的暗格,正好能放下冰川之心的另一半。
&0t;
窗外传来紫鹃的轻咳,这是黛玉约定的暗号——有人靠近。
两人迅将血帕和瓷瓶藏进《大观园图》的暗格,宝玉刚躺回病榻装作咳嗽,王夫人的脚步声已到了院门口,带着股淡淡的龙涎香,是她晨起礼佛常用的熏香。
&0t;宝二爷的风寒好些了?&0t;王夫人坐在床沿,戴满玉镯的手在他额头虚探,目光却瞟向案上的空药碗,&0t;老太太今晨又晕了一回,太医说怕是熬不过今冬。
&0t;她突然抓起宝玉的手腕,镯子碰撞的脆响里藏着试探,&0t;昨儿个有人见你往秦淮河去了,可是为了那档子事?&0t;
黛玉端着药碗进来,青瓷碗沿的热气模糊了她的眉眼:&0t;舅母多虑了,昨儿是我想吃聚仙楼的糖蒸酥酪,央着二爷去买的。
&0t;她将药碗递到王夫人面前,药香混着醋气飘散开,&0t;这是妙玉师父给的方子,说能安神,舅母要不要也尝尝?&0t;
王夫人的视线在药碗上顿了顿,突然笑道:&0t;你们年轻人的玩意儿,我可消受不起。
&0t;她起身时,袖口的银链扫过案上的宣纸,将宝玉画的镜盒草图带起一角,&0t;对了,老太太的眼镜盒找不着了,你们若见着,记得回话。
&0t;
待王夫人的脚步声远去,宝玉才现手心已攥出冷汗。
黛玉将那角宣纸抚平,镜盒暗格的位置被银链划出的痕迹,恰好与冰川之心的凹槽吻合。
&0t;她定是知道些什么。
&0t;黛玉的指尖划过那道痕迹,&0t;找眼镜盒的事,得尽快动手。
&0t;
第二折暖香坞里议对策
暖香坞的竹帘被秋风卷得噼啪响,探春正将卫若兰的供词誊抄在锦笺上,狼毫笔蘸的朱砂里掺着明矾,是防人偷看的法子。
&0t;忠顺王府的长史官虽死,可北境的细作还在府里。
&0t;她将抄好的供词折成蝴蝶状,&0t;卫若兰说,老太太的陪房周瑞家的,每月都往城外破庙送密信。
&0t;
黛玉展开从贾母处借来的《南华经》,书页间夹着的干枯莲蓬,莲子孔里塞着极小的纸团。
&0t;这是紫鹃从老太太废纸篓里捡的。
&0t;纸团展开的刹那,一股熟悉的靛青气味飘出,上面用北境文字写着&0t;月圆则蛊动&0t;,墨迹未干,显然是新写的。
宝玉突然想起周瑞家的那日送花,鬓边别着的珠花用银线缠着,线头的打结方式与北境信使的箭羽结相同。
&0t;去年她儿子惹了官司,本是要流放的,老太太却让贾政在衙门里打点,只罚了些银子。
&0t;他指尖点向供词上的&0t;周瑞&0t;二字,&0t;这里面定有猫腻。
&0t;
探春将蝴蝶笺塞进笔筒,铜笔架的影子在窗台上晃成狼形:&0t;我让侍书盯着她了,昨儿见她往梨香院去了三趟,每次都拎着个食盒,回来时总空着。
&0t;她突然压低声音,&0t;宝姐姐的哥哥薛蟠,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