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玉阙烽烟蔽九霄(1 / 3)
第一折朱批惊鸿现暗流
晨光刺破紫禁城的琉璃瓦,养心殿内檀香袅袅。
皇帝握着朱笔的手微微颤抖,朱砂在奏折上晕染出不规则的痕迹。
这是宝玉与黛玉呈递的《平倭策》,字迹工整却难掩锋芒,其中罗列的倭人据点、贾府先祖的抗倭奏折,字字如刀,直戳朝廷积弊。
&0t;来人!
&0t;皇帝突然将奏折摔在龙案上,惊得殿内太监宫女齐刷刷跪倒,&0t;传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即刻议政!
&0t;
消息如野火般传遍京城。
荣国府内,贾政捧着邸报的手青筋暴起:&0t;这宝玉,简直是捅了马蜂窝!
弹劾倭患也就罢了,竟还牵扯出先帝朱批&0t;王夫人正在佛堂诵经,闻言佛珠散落一地,脸色煞白:&0t;老爷,当年老爷与倭人往来的事&0t;
贾政猛地转身,眼中满是厉色:&0t;住口!
那都是陈年旧事,且是为了保全贾府!
&0t;话虽如此,他的声音却不自觉地颤。
一旁的赵姨娘幸灾乐祸地撇撇嘴,被贾政一个冷眼瞪得缩了回去。
与此同时,宝玉与黛玉正在潇湘馆研读新得的古籍。
黛玉用镇纸压住泛黄的书页,纤细的手指划过文字:&0t;宝哥哥,你看这《海疆志》记载,倭人除了火器,还有一种&039;水雷&039;,专用于海战&0t;
话音未落,晴雯匆匆跑来:&0t;二爷,二奶奶请你们即刻去正厅!
宫里来人了!
&0t;
正厅内,宣旨太监尖着嗓子宣读:&0t;着贾宝玉、林黛玉即刻入宫,面圣!
&0t;贾政跪在地上,额头沁出冷汗,余光瞥见宝玉镇定自若地接旨,心中又急又怒。
黛玉则向王夫人福了福身,轻声道:&0t;舅妈放心,我们自会小心。
&0t;
宫门外,斜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
宝玉握紧黛玉的手:&0t;林妹妹,无论生何事,我都在你身边。
&0t;黛玉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决然。
第二折金銮殿上起风波
养心殿内,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皇帝高居龙椅,目光如鹰隼般扫视下方群臣。
宝玉与黛玉跪在丹墀之下,能清晰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0t;贾宝玉、林黛玉,&0t;皇帝的声音冷得像冰,&0t;你们呈上的《平倭策》,可有真凭实据?&0t;
宝玉叩道:&0t;回陛下,皆是臣等亲自查证所得。
锁麟匣中贾府先祖的奏折,每封都盖有先帝朱批,足以证明倭患由来已久。
&0t;
&0t;啪!
&0t;龙案上的镇纸被皇帝扫落在地,&0t;大胆!
先帝的朱批,岂是你们能随意窥探的?这分明是以下犯上!
&0t;
殿内群臣纷纷附和。
内阁大学士徐阶出列:&0t;陛下圣明!
贾府此举,恐有不臣之心!
&0t;贾政在人群中面色如土,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黛玉抬起头,声音清脆却不失沉稳:&0t;陛下,若因畏惧先帝威严而对倭患视而不见,才是真正的不忠不孝。
锁麟匣中的《平倭策》,正是贾府世代守护金陵的见证。
&0t;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皇帝的神色微微松动,却仍冷笑道:&0t;说得好听!
那朕问你,贾府与倭人过往的交易,又作何解释?&0t;
宝玉心中一紧,偷眼望向贾政。
只见父亲瘫坐在地,面如死灰。
黛玉深吸一口气:&0t;陛下,那都是贾府为了获取情报,不得已而为之。
王夫人手札中的记载,字字泣血,便是最好的证明。
&0t;
殿外突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
皇帝盯着两人良久,终于开口:&0t;暂且将《平倭策》留中不。
贾宝玉、林黛玉,你们且回去候旨。
&0t;
第三折深闺密语藏机锋
回到荣国府,已是掌灯时分。
黛玉刚进潇湘馆,紫鹃便迎上来:&0t;姑娘,宝二奶奶在屋里等您许久了。
&0t;
屋内,王熙凤正在把玩着一支金步摇,见黛玉进来,冷笑道:&0t;好妹妹,这次可真是出尽了风头!
连陛下都惊动了!
&0t;
黛玉淡淡一笑:&0t;二嫂子说笑了。
不过是为了金陵百姓,做些分内之事罢了。
&0t;
王熙凤将步摇重重拍在桌上:&0t;分内之事?你可知这次得罪了多少人?内阁徐阶、吏部尚书,哪个不是手握实权的人物?他们早已放话,要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