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贸易盛景与人才招揽之路(1 / 2)

加入书签

刘峥亲自来到展销场馆视察,看到整体设计后,他的脸上露出了极为满意的笑容。

听说这个设计的团队领队叫冯楠,刘铮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赵刚的身影,他灵机一动,直接邀请这个团队的领队冯楠,在东北大学设建筑及产品设计分院。

冯楠之前只听闻东北很达,但当他真正看到东北的实际情况后,内心还是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与倭国统治下的北平相比,这个东北,不论是经济水平还是百姓的精神状态,都有着天壤之别,简直是革命性的变化。

冯楠被眼前的一切所打动,他不但同意刘铮让他们在东北设立设计专业学院,还主动请缨,要求去北平大学让其他教授前来东北参观,将其他学院的人才都转到东北大学。

刘铮听闻,心中大喜,他非常高兴地答应道:“只要教授过来,全家都可以过来,奉天的就业条件也很好,我们需要更多有文化的建设者。”

冯楠雷厉风行,先按照刘铮的要求,将原来的“西大营”

改建,作为东北大学新学院。

这里,将成为未来扩建其他专业的重要基地。

冯楠随后马不停蹄地赶到北京大学的物理系,向着名物理教授介绍了东北展的情况。

他详细地将自己的规划向教授们阐述,并把刘铮给予的优惠政策,一一向教授们介绍。

此时的北平大学,早已是徒有其表,工资不出,粮食买不到,很多学生都因上不起学而无奈回家。

其他学院的教授们听到冯楠的介绍后,心中燃起了希望之火,纷纷要求前往东北参观。

刘铮得知冯楠带了几百人的团队来东北参观,兴奋不已。

他深知,这些人可是未来华夏展的根基。

只要将这些重要学府的关系打通,其他学院的师生很容易被招揽过来,学生生源更不是问题。

他精心安排,专门带着十几台卡车改装成的客车,前往热河接应这些知识分子。

站,刘铮带领众人来到葫芦岛的潜艇建设基地。

基地内,一艘艘巨大的潜艇静静地停靠在那里。

这些专家教授们看到一百多米长的船舶,竟然能下潜一百多米,都惊讶得合不拢嘴,就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般,对眼前的一切感到特别新奇。

只有少数物理学家知道这个潜艇的原理,但即便如此,他们也是被深深震撼。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有朝一日,华夏居然能够出世界水平,制造出如此先进的潜艇。

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这些物理学家深知,潜艇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内部的机械、电力、武器等都是一门系统科学,需要各个厂家和部门的紧密配合,才能生产出来。

既然自卫军能自己造出潜艇,那么自卫军的技术储备应该是非常强大的。

参观完潜艇制造,刘铮又带着大家来到了炼油厂。

炼油厂内,一片繁忙景象。

码头上,一艘艘油轮正将原油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几十个大油罐中。

而炼油厂分解出来的汽油、柴油和其他副产品,则不断被送到各自的存储地。

当一行人踏入民用产品生产基地时,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惊喜与自豪的宝藏之地。

宽敞明亮的厂房内,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各种机器,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转着。

那一辆辆崭新的自行车,闪耀着金属的光泽,精致的做工让人赞叹不已;缝纫机的针头上下跳动,出有节奏的声响,仿佛在演奏着一曲工业的乐章;汽车生产线上,工人们正精心组装着各个部件,一辆辆即将成型的汽车散着现代工业的气息。

专家教授们此前一直认为,这些先进的民用产品都是依赖进口,从未想过如今竟都是华夏自己的智慧与汗水所铸就。

他们的眼神中满是惊叹,原本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取而代之的是难以抑制的兴奋与钦佩。

紧接着,众人来到了造船厂。

海风轻拂,带来咸咸的气息。

在船坞中,那艘基本完工的航空母舰犹如一座海上巨兽,静静地停靠在那里,它庞大的身躯和雄伟的气势让人不禁心生敬畏。

航母的甲板宽阔而平整,舰岛上各种先进的设备林立,仿佛在诉说着它强大的战斗力。

几位头花白的老教授看到这一幕,激动得热泪盈眶。

往昔的屈辱历史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曾经,外国人凭借坚船利炮,轻易地轰开了华夏孱弱的国门,肆意践踏这片古老的土地。

而如今,华夏儿女凭借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地建造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航空母舰,这怎能不让人热血沸腾,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这是民族复兴的伟大见证,是无数华夏儿女努力奋斗的结晶。

随后,刘峥引领着众人走进大连船舶学院。

校园内绿树成荫,花草繁茂,崭新的教学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其间。

教室里,先进的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学生们专注地聆听着老师的讲解,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