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直升机隐身就算了!导弹也能隐身?(3 / 4)

加入书签

。”

    “和鹰酱的F-117隐身攻击机的机身差不多......呈现出带棱角的钻石截面,这种设计能将入射的雷达波向特定方向反射,而非返回敌方雷达,极大降低了雷达散射截面。”

    “弹头位置同样采用多棱面设计......与弹身平滑过渡,形成一个完整的低可探测性外形。”

    “在弹仓内时......弹翼向后折叠,紧贴弹体,发射后展开,提供升力和机动性,弹翼本身也是菱形截面,边缘与弹体对齐,进一步减少雷达波反射.....”

    “尾翼采用全动式V字型设计,代替传统的十字尾翼......这不仅减少了雷达反射源数量,也提供了优异的飞行控制能力.....”

    “整个弹体涂覆有新一代的复合雷达吸波涂层,能有效吸收特定频段的雷达波。”

    “至于红外特征的问题.....”苏铭顿了顿.....环视众人,自信道:

    “我们在发动机舱周围,使用了一种耐高温的低红外发射涂料,能有效抑制因气动加热和发动机热辐射产生的红外信号......”

    “不过.....这个红外发射材料,并不能完全消除红外信号,只能在巡航时期消除红外信号。”

    “变相地实现红外隐身......”

    杜部长眉头一皱:“只能在巡航时期消除红外信号是什么意思.....?”

    苏铭:“就是字面意思.....导弹在发射的时候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导弹被弹射出舱(冷发射)后,主发动机在安全距离外点火。此时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全力提速,尾焰红外特征非常明显。”

    “这个时期.....导弹是不需要红外隐身的,因为刚刚发射嘛,距离敌人还太远,不需要红外隐身。”

    “第二阶段.....也就是中段巡航阶段,由于导弹发动机的燃料是分段燃烧的。”

    “初段加速燃料燃尽后......发动机会转入低功率维持模式,靠动能惯性巡航,仅产生维持速度和修正弹道所需的最小推力,尾焰温度和体积急剧减小.....”

    “这个时期的导弹....是最危险的时候,因为还没有进入不可逃逸区,很容易被敌人的雷达发现,并拦截......

    “而我们的导弹红外隐身技术,就能起到关键作用了!”

    “在弹体内部.....有一套主动冷却系统。”

    “它通过微型泵将储存的液态冷却剂泵入环绕在发动机喷口周围的微型管路中......冷却剂汽化吸热,能极大地降低喷口和尾焰的温度,使其红外信号在敌方大多数红外侦测设备,实现红外隐身,以躲避敌人的探测设备.....”

    “当导弹进入目标的不可逃逸区后.....通常为最后几公里,它将彻底放弃隐身,加速突防!”

    “最终精准的击毁目标.....!”

    苏铭一口将完整的原理和发射过程全部讲述了出来.......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一开始导弹处于加速状态,红外特征非常明显,但距离敌人远不需要隐身。

    到了中间阶段,速度已经提上来,靠着惯性动能和小功率动力......就可以保持高速巡航状态。

    这个时期.....一般导弹已经进入敌人的远程警戒雷达/探测器的预警范围,很容易被锁定拦截。

    而鬼箭正是在这个阶段进入隐身状态.....使之变成一个幽灵,静悄悄地接近目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