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0(1 / 2)

加入书签

马车驶出平山县,一路往北疾行。

从未走过这么远的官道,马车行得快,周缨被颠得难受,脏腑间一股酸气直冲脑门,只得长时间靠坐在车壁上闭目养神,偶尔往窗外扫上一眼,眼神亦涣散得厉害。

崔述面前的小几上垒了半尺高的卷牍,因不怕周缨泄密,倒并不避忌她,专心致志地翻阅着,只时不时地抬眸,瞥一眼已僵成石像的周缨。

再次感知到这视线时,周缨突然回视过来,同他道:“我要没猜错的话,你身上应当有要事,骑马要快得多,你先走吧。若当真放不下心,束关留下送我也是一样的。”

崔述将手中书册搁下,认真地注视着她,道:“此话不必再提。”

他一反常态的坚决,一如当日洞穴之中坚持要让束关送她。

周缨一时无言,默默垂下眼,果真不提此话了。

一杯溢着清香的桔梗茶被递至小几边缘,崔述言谈温和:“自离开平山县,你便拘谨得厉害。路上和家里不同,一切从简,诸多不便,难免照顾不周,有什么你便直说。”

周缨扣在包袱上的手一松,泛白的指甲重新有了血色。

崔述重新埋首书册,周缨喝完那杯热茶,脏腑中的浊气逐渐散去,精神好了些,侧着头看向往后倒退的景色。

“第一次出远门,难免会有怯意。”崔述淡看她一眼,竟同她说起闲话,“我头回离开家里,就是带着他们两个,去一个荒凉偏僻之地。”

“你那时怕吗?”周缨转过头来看他。

崔述摇头:“是我自己选的路。即便前路是平生未见之险途,也不值得惧。”

周缨“哦”了一声,又转回头去,不再出声,只是手还是扣在那包袱上。

毕竟才十五岁,崔述目光落在她发白的指甲上,洞穿了她的心事,劝道:“不是你的错,没必要都怪罪在自己身上。时日长了,秤砣虽小,也能压死人。人生百年,立身处世,首戒自苦,这是你必须学会的功课。”

“我没有。”周缨似被人戳破私隐的孩童,脱口反驳,却又在马蹄激起的黄色尘雾中失了神,语气低落,“我明明知道他们想做什么,却没有提防。”

“你只是没想到,人性之恶会到如此地步。”崔述目光落在窗棂上,语气温和地宽慰她,“不论你母亲是何身份,他们总归是你血缘上的亲人,常人都难以预料到他们竟能坏到杀人越货的地步,你自然也不会生出如此防备之心,这怪不得你。”

“你是不是早就看出来了,否则当日在狱中,不会劝我付出些代价以了结此事。”

崔述颔首:“此类案件并不鲜见,我亦经手过几起,先前在你家中时,已有所猜测。”

周缨定睛打量了他一眼,终是没说什么,复又垂眸,取出怀中藏着的榉木盒子,拿在手中端详。

上头挂着一把生了锈的小锁,惊起叮叮声响,一看便知是上了些年头的物件。

“为何不打开?”崔述不解。

“早些太忙了,没顾得上。等后面合适的时候,再去寻个锁匠打开吧。”

崔述冲她伸手,周缨迟疑一下,将盒子放入他掌间:“怎么?”

崔述拿起观摩片刻,唤奉和进来。

奉和拿在手头鼓捣了一阵,锁舌便“嗒”地一声开了。他将盒子归还给周缨,退出车厢。

周缨小心翼翼地打开盒盖,落入眼中的先是两枝已经风干的草茎,一旁躺着一只模样颇有些滑稽的折翅竹鹰,另还有一块油纸包好的饴糖。

周缨将那只竹编的鹰举至眼前,翻来覆去地看了几遍,两行泪忽地滑落下来,“啪嗒”坠在那两段一长一短的干茎上。

黢黑的根茎被泪水浇灌,翻卷开一段尘封的绿意。

这是阿娘过世以来,周缨第一次落泪。

眼泪盈睫,掩去过往的倔与韧,委屈、悲恸、自责齐齐上涌,催逼得以往固若金汤的泪池泄了闸。

她绽出一个带泪的笑,似自言自语:“那年我六岁,她趁杨泰不在的时候教我玩斗草,说她以前和朋友常玩这样的游戏,谁赢了就可以许一个愿望,让对方帮忙实现。那日我赢了,一时想不到想要什么,刚好瞧见天上飞过一只鹰,院子里边又恰巧躺了一地预备用来编织晒垫的新竹,我就说,要不你帮我编只鹰吧。”

“她从来没做过农活,她有一双小脚,走不得山路,背不动重物,即便来了这里,最多也就是在家里做点简单的家务,割草捡柴这样的活都是我在做。但那天她还是用笨重的柴刀劈了竹条,用被划伤的手慢吞吞地替我编了这只鹰。她制竹的手艺不行,画画却还不错,还能勉强认得出是只鹰。”周缨顿了一下,“她问我怎么想要这个,我说鹰飞得高,我也要飞得一样高,飞出这翠竹山去看看。她夺过这只鹰,一脚将它的翅膀踩折了,说了一句我听不懂的话,但我一字不差地记下了。”

“后来她疯了,我才听明白了那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