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九章 差点忘了这小子有钱(2 / 2)

加入书签

这种情况。”

    杜昌道人老成精,早就从许青舟表情里发现了古怪。这小子果然有想法。

    不过,他心里笑了笑,倒是没放在心上。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虽然很心疼,但他一向是支持人才流动的。

    主打一个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况且,这些教授如果是去许青舟的研究所,和在京大其实也没啥两样,反正京大和研究所是穿一条裤子的。

    让京大的人在系统内开枝散叶也是好事。

    有助于提升京大的软实力,他们这些人脸上也有光彩。

    2月底,京大学院的专家组就到位了,一部分负责协助第一壁材料腐蚀机制研究,另外一部分负责负三角设计中弯曲部杂质控制和氢同位素回收。

    有了京大专家的加入,各个项目的速速倒是提升不少。

    就在26号,李逸那边就传来好消息,纳米孔道钨膜设计出来了。

    初步测试,产品性能达到20 MW/m热负荷+5年寿命+近零辐照损伤,基本已经达到了许青舟的设计目标。

    这对于研究所无疑是超级好消息。

    纳米孔道钨膜可以运用到第一壁材料和偏滤器上,这都是研究所目前正在攻克的方向。

    李逸回来,王伟又被派遣前往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作为量子传感磁场监测系统的负责人之一,协助东方超环进行监测系统升级。

    3月初,因为一次快行冷锋,直接把京都的气温拉低了8度,玻璃内侧,结了一层树枝状的冰花。

    许青舟捧着一杯热茶,站在窗前,放松大脑,草木枯黄,光秃秃的树杈上面都还残留着前几天下的雪。

    “其实,对比起来,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有魄力多了。”

    他还挺佩服李刚他们壮士断腕的决心,他清楚,像EAST这样的大型机构升级配套设施有多麻烦。

    就例如西南核物理研究院,他和张志高不对付是一方面,升级比较麻烦是一回事。

    技术不确定性太大,一旦失败,就会白白浪费几个月时间。

    时间,资金,人员的劳动,总之,付出的成本是恐怖的。

    根据现有设备升级改造简单快捷,很快就能看到效果。

    纳米孔道钨膜设计出来的话,EAST停机的时间恐怕更长了,毕竟与其分为两次,还不如一步到位,把纳米孔道钨膜技术同步到装置里边。

    即便短时间内落后,可一旦升级完毕,性能至少能超远有装置半代。

    “可控核聚变领域发展的大势不可抵挡,在这个技术快速更迭的时代,故固步自封只会让自己落后。”

    许青舟感慨起来,伸了个懒腰,转身回到座位。

    虽然李逸那边带来了好消息,可在时间上仍然无比紧张。

    距离预定的装机期限不到2个月。

    几分钟前,赵升文教授已经把最新负三角等离子体测试数据发过来。

    他点开邮件,认真把表格的数据看完。

    又俯首写方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