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32(1 / 2)

加入书签

一个贯穿银行、工业、铁路、能源、政治、媒体的资本帝国。

通过持股、交叉任命董事、提供贷款的方式,摩根让美国钢铁、通用电气、ATap;T、爱迪生电灯公司、铁路集团这些大型企业成为摩根财团的附庸。

通过为铁路融资和发行债券,摩根还掌控了铁路资本,他合并几条铁路干线,几乎控制了美国北部的铁路网。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摩根是英国、法国等协约国的主要贷款中介和军火采购代表,赚取巨额佣金并加强国际影响力。

除此之外,包括但不限于......1907年经济恐慌,摩根亲自召集华尔街银行家,拿出自己的资金救市,稳定股市和银行系统,拯救了当时濒临倒闭的纽约信托公司,让全美认识到他的权力,并促使了美联储在1913年成立,以避免个人银行家过度掌控货币体系。

而这一切,追根溯源是因为摩根控制了银行,银行又从无数人群中吸纳储蓄,钱生钱生钱,就是这样朴素的逻辑。

回到我们的话题上,Karadzic的目的是什么?

她已经无法建立起Man那样的银行了,无论是时代还是政策都不会允许,摩根银行自己也无法复刻当年的辉煌,因为贷款的尺度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旧时代的游戏规则失效了。

如果把AC看作一家全球资本系统的实验室,那么一切就都有了合理解释:从最初的投资组合(对冲)模式起步,到现在的指数基金、养老金产品、量化系统、私募债务、主权合作基金、再到收购传统资产管理部门、打通科技、媒体、教育、能源、智库……这是一整套资本平台战略,或者说财富分配系统。

经济全球化下,每个产品就像是一个资产导流管道,把全球不确定的钱聚合进来,再流向AC想配置的方向。

我非常看好AC推崇的指数基金产品,尽管这不是Karadzic目前手底下最赚钱的项目,但我有一种预感,在不久的未来,这会成为一种主流趋势——

原因很简单,理解复杂的投资太难,而指数,简单又稳定,最关键的是AC可以打通两者的通道。金融贸易的壁垒正在消融,而几轮金融危机也教育了市场,那就是集中持有某一类资产是危险的。

投资指数,意味着自动调节风险,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试想,一个普通的挪威退休教师,他不可能逐一分析纳斯达克科技股里的每一家公司,但他能理解整个“纳斯达克”这个词所代表的趋势。这就是指数基金的美学:用宏观的确定性对抗微观的不确定性。

当我们都把钱投入指数基金,我们认为是在为自己投资,AC也是这样认为,因为这些钱又通过AC进入全球大型上市公司,作为代持者,AC就会变成股东,而非我们本人。

我们——AC——企业,这将组成了一种全新的信托结构。

?如?您?访?问?的?网?址?发?B?u?页?不?是?ì????????ē?n????????5????????则?为?屾?寨?佔?点

我们以为是自己在投资企业,但所有的管理权最后集中在AC手中,全球所有上市公司成为了被操盘的对象。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AC的管理规模足够庞大,它不再只是持股机构,而是开始影响,乃至决定——影响一家公司是否更换CEO、是否扩张业务、是否研发某项技术、是否对某个地区进行资本投入。这些决策,最终可能落到极少数掌握投票权的基金经理手中,再进一步集中到Karadzic手中。

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Karadzic的实验将宣告成功。

她绕过了银行体系,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资本帝国。

【作者有话说】

尝试着把一些涉及太多专业知识的内容放到论坛体番外来写,这本书真的很难绕过一些晦涩的内容,写简单了,华尔街的内容容易被笑掉大牙,写专业了又太无趣,导致写了一百多章还是很枯燥,不过也已经进入完结篇了,大概还有那么几万字吧,还会有一轮商战,是关于08年泡沫危机的。

其实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指数的滥用有多大的影响,我们日常生活中去购买ETF,假设你购买的etf里含有某东、某米、某鹅、某里的股票,你买了一万块钱,那么这一万块钱会按照这个ETF里的科技股的等比,由该公募基金经理之手,向券商购买等量的股票。

这就意味着如果有一百万个人在买,那么就会有几十亿的资金进入股市去购买科技股股票,为你代持基金的机构就会成为这些科技公司的股东,而且是大股东,排名第一、第二的那种,有投票权,可以影响公司的治理。

资管公司近十年来的飞跃也正因为发行了大量的ETF,全球指数基金三巨头——先锋、道富和贝莱德控制着标普500指数20%以上的投票权,和过去银行通过放贷款来控制企业已经完全不同。国内讨论这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