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第124章(1 / 2)
作者大俗人一个,见钱眼开g……给自己攒点装修款。
“比不得贵府豪贵。”
冷家老太太逗了逗贾琏,“看看贵府养的孩子,多精细呀。
这般雪玉可爱的。
比着我们家端儿,他可是要成野孩子了!”
一边的冷家太太也是对着贾琏一副爱得不行的模样。
他们家守孝可是实打实的守足了时间,待到各类法事做完,那才能算是出孝,因而可是好些时候不曾听见婴儿啼哭了。
碰见贾琏这样年纪正好的孩子,冷家太太几乎是抱着不肯撒手了。
贾琏人小嘴甜,在家里也没少哄贾母。
因而他毫无压力的对着冷老太太说:“是琏儿同老太太投缘,老太太看着才觉得琏儿好。”
“瞧瞧,瞧瞧这小人儿的一张嘴。”
冷老太太乐呵呵的几乎合不拢嘴,“贵府的孩子伶俐。
这真真是没话说了。”
两家大人聊得欢,家里的小孩之间的话题也不算少。
谈话中,贾珠对冷端的见识之广感叹万分,不由得问道:“这些,可是书上没有的,你又是从何学来的呢。”
贾珠言语中照顾着冷端是个真真正正的孩子,可冷端这个真真正正的孩子略带稚气的回答又将他惊了又惊:“我们读书是为了作甚,不过是为了为官做宰,造福一方罢了。
人都说纸上得来终觉浅,更何况万事都不止读书一道的。
以前祖父在的时候,他都会带着我们兄弟去庄子里看看,简单了解下稼穑之道,日后也不会在这些方面被人蒙蔽了。
那龟和鳖就是以前教我分辨的。”
提起已逝的祖父冷端神色依旧有些伤感,说话都显得有些含糊了。
不过他很快又振作起来了:“不过书院里的先生也挺好的。”
“书院?”
贾珠问说。
毕竟冷端也才不到十岁,冷家也用不着把自家孩子送去旁的学里去启蒙。
可除掉冷端守孝在家的时间,他总不能小小年纪就外出求学了吧。
冷端有些诧异的看了看贾珠,大概是不知道贾珠的疑问从何而来。
他自然而然的说:“就是崇雅书院呀。
还有比崇雅书院更好的书院了吗?”
又见崇雅书院。
从身边人的言论来看,崇雅书院的地位果真是不太一般。
但贾珠毕竟没有亲身体验过,因而并不能完全体会到它的好。
说到书院,冷端来了精神:“书院里的先生自然是极好的。
除了日常带着我们学习功课,闲暇之时还有不少郊野活动。
除了体味自然之道,放松心灵。
也是防止我们闭门造车,坐井观天。
其实外头有不少人都是有才有干,只是因为各种原因的限制,没办法进行科举,走上仕途。”
冷端话里的遗憾是显而易见的。
末了,冷端感慨道:“如今因为守孝耽误了好些时间。
原来的同窗,我怕是赶不上他们的进度了。
好可惜呀。”
“自己是不如冷端的。”
贾珠心中如此作想,简直觉得自己是白白多活了一世。
如今看来,他阅历、心性、境界……这些都远远不如冷端。
可见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了。
“若不是郁嬷嬷不停的督促着我,我得夜郎自大到什么程度。”
贾珠不由得对自己外出求学的事情又多了一重重视。
毕竟比起冷端,还有其他的江南学子,他已经算落后了一大截了。
两家人这么一次会面,大体看来还算是相谈甚欢的。
王氏觉得冷家婆媳都是爽利人,并没有有些所谓书香门第拿鼻孔瞧人的穷酸劲。
而冷家婆媳则觉得王氏为人大方,并不像传言里得志便猖狂的暴发户模样。
“如今瞧着,这勋贵里也不是没有好人的。
总比那些个翻脸不认人的强。”
回家的路上冷家太太不由得对自家婆婆如此说,显然是受够了自家守孝时的人情冷暖。
“人走茶凉属正常。”
冷老太太倒是一脸淡定,就连脸上的褶子都是一种难以言喻的优美弧度,“更何况老爷子在时,咱们就不是什么热锅,如今人家更不会来烧这冷灶了。”
礼部尚书,虽说也是六部之一,但在外人眼里,没钱没权,不过是落了清贵二字罢了。
只是那等肤浅之人,又哪里看得出清贵二字背后的底蕴。
冷老太太自觉自家媳妇还有得磨练,自然得开口提点两句:“就说今天那王氏,人家也不过是面子情,应酬下罢了。
两家孩子寺庙里遇着了,又谈得来,这便是缘分。
人家懂得为人,来结个善缘。
你莫不是觉着,这一面之缘下,两家能有多么深厚的情谊?”
一番话下来,冷太太三十来岁的人脸红得竟是跟个小姑娘似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