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兄弟是兄弟念兮单论(1 / 2)

加入书签

先时朝廷便在征调粮草,士兵,以备大战。

由于太子殿下力荐,朝中又有众多将军推举,镇国公顾承业仍被任命为兵马大元帅,讨伐梁军,戴罪立功。

顾辞被景帝任为票姚校尉,随其父出征。

顾辞一日日越来越忙碌。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才更深刻体会到父兄的不易,和肩上的责任重大。

他的两个兄长已经庇佑他轻松地长大,如今到了他保护亲人的时候。

所以哪怕他时常在温府门前徘徊,却一次也没有踏入。

这般沉重的责任,念兮不该背负,她天生便该在锦绣繁华中生活,受尽宠爱。

他连“浮生半盏”

也不再去。

尽管只要停下来,心中无时无刻不在想她,满是阴暗自私的念头,但他克制住了自己。

因为尚未出征,已如此繁忙,更不要提出大军出征后的种种。

他在京中,养尊处优的活了二十年,他不知道自己能否担起陆氏的这份责任,重振门楣。

二哥身死,大哥又断了一臂,整个顾氏只剩下他,顾辞不知道击退梁敌,他又会在北境驻守多久,年,或是十年?

他与念兮隔着千里之遥。

她的喜怒哀愁无法参与,她的生活无法陪伴,他连最基本的承诺都给不了。

遥遥无期的等待才是最无望的事。

他没有那么自私。

“你能收到信吗?”

那日分别前,念兮问他。

“驿站已被破坏,且行军打仗行踪不定,不一定能收到,等击退梁敌,恢复交通往来,便能收到了。”

“那……若是我去看你呢?”

他看到念兮切切的眉眼,清凌凌满是他的倒影。

每个人都有自私阴暗的一面,顾辞也一样。

他当然明白念兮的意思。

可是北境不是念兮好呆的地方,那里充满杀戮,残酷,更不用提恶劣的气候。

就像母亲,她生下了三子三女,却始终留在京中。

念兮还很年轻,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姑娘,她不应该来承担他的那些责任。

这对她来说不公平。

于是顾辞忍下所有的心痛和不舍,只笑着摇头,“我会回来的。”

一段美好的感情,尽管短暂,却足以叫人刻骨铭心。

临行前,秦朗给他送行。

依旧是他们四个,依旧是七夕那夜的酒楼。

气氛凝重。

上一回裴俭发疯,故意激怒顾辞,两人打架,那时候秦朗只觉得天要塌了。

可此时此刻,他倒宁愿裴俭天天发疯,也好过比送顾辞上战场来得轻松。

“这是做什么?一个个苦着脸。”

顾辞倒是一如既往的爽朗,笑道,“我上战场,军功可比你们在京里熬资历快得多,等我回来,说不得便是上官了。”

秦朗也不肯这样消沉,笑着给顾辞敬酒,“等你得胜归来,咱们也是有靠山的人了!

你可得加把劲儿!”

温清珩依旧声音低迷,“怎会这般突然?”

他还想说念儿最近消瘦许多,人也跟着病了一场,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何必呢?

徒增悲伤罢了。

顾辞淡淡一笑,“总有回来的一日。”

“今后我不在京中,府上只有我母亲一人,若是有什么事,请诸位担待担待。”

说完,他将杯中酒水饮尽。

不说温清珩,秦朗自进入国子监,便与顾辞住在同一个院子,同窗数载,此时听他这般说,想到顾家儿郎皆为国出征,家不成家,心里头更不是滋味。

裴俭跟着将酒水饮尽。

这才开口讲了今日的第一句话,他说:

“放心。”

裴俭说放心,顾辞便再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只要是裴俭的保证,言出必行。

对于念兮,他就从来没有跟自己妥协过。

顾辞眼睑低垂,想起什么,他笑了声,从身上卸下长剑,放在桌上,“我这宝剑,气派吧?”

温清珩和秦朗都看过去,只有裴俭目不斜视。

他太了解顾辞,半点不肯给顾辞炫耀的机会。

可温清珩和秦朗已经顺着顾辞的话,干巴巴恭维起来。

顾辞见他不动,也不着恼,抚着剑身道,“是念兮送我的,她说宝剑赠英雄,我是她心目中的英雄呢。”

温清珩和秦朗对视一眼,心中长叹——

真是临走也不肯安生。

温清珩被这话酸得牙疼。

若是往日,他必要还嘴,将顾辞刺上一刺,可顾辞临行在即……算了,他暂且忍了,只当是没听到。

秦朗呢,这时候便该捧顾辞的臭脚,多夸两句妹妹真有眼光之类。

可偷偷打量周围,裴俭已经变了脸色,温清珩也一副耐着性子的模样,他便识趣地闭上嘴巴。

顾辞当然是故意的。

他虽然不再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