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建州女真(1 / 2)

加入书签

瓦剌军队在战斗力上与明军精锐,可以说是不分上下。

有一战之力。

在野战上面瓦剌军更胜一筹。

但是瓦剌在经济上的薄弱,根本没有办法与大明比。

就大明来说,这样的战事消耗,根本不算什么?

内阁一直对朱祁镇大举用兵持反对,或者说是谨慎态度,但是对海西之战,内阁从来没有发表过意见?

为什么?

就是因为曾经以三杨为首,所反对的是太宗皇帝动则五十万大军出关,这种烧钱的举动。

而不是区区数万兵马战事,而且就在边境附近,运输线并不长。

唯一对海西每年的拨款有一些不爽而已。

这一战的开支,在朝廷看来,根本不算是大举用兵。

如果说朱祁镇保证今后战事规模能维持在这个烈度。

杨溥都能死而复生了。

正统十一年(1446年),杨溥在老家去世,年七十五。

获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定”

但是也先就不一样了。

也先在巩固地位之后,为什么一直征战,一方面固然是为了重新确立自己的威信,另外一方面其实也是以战养战。

西域的物产,丝路的贸易,奴儿干的物产,已经各地的人力物力,等等,都对瓦剌脆弱的经济,有很大的帮助。

更不要说,用各部的名义与大明进行朝贡贸易。

这也是一个赚钱的买卖。

面对海西城久攻不克,瓦剌后勤上的缺点就暴漏无疑了。

这么多张嘴,吃谁的?

本来富裕的建州女真,在这一场战事之中,已经将多年积累的家底都消耗一空了。

更不要说,而今已经是秋天了。

辽北的冬天来得特别的早,如果不做准备的好,这十几万大军,可能没有败给明军,却败给天气了。

虽然大家都是在苦寒之地,对寒冷的承受能力是比较强的,但是谁也不看小看,大自然的力量。

而且此战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大明,明面上可以说节节败退,损失大片土地,瓦剌可以说是大胜了。

但大军回去也都需要时间的。

所以而今就要做出决定了。

也先也知道众意难违,而且也先也不愿意在这里耗下去了。

其实,如果也先下足了本钱,海西未必不能攻下来。

但是要知道这是海西不是北京城。

损失五、六万人马得到一片废土,不值得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如果全军覆没,攻下北京城,那这是可以的,因为,这样的话草原就是他也先的,想要多少士卒都可以。

但是对海西城的发展,也先也是要做限制的。

扶持李满住。

也先当初承诺李满住的事情,统统答应下来,并从北边迁徙过来,不少部落,将这里的土地与草场分给他们。

让他们听从征东行省平章,海西王李满住的命令。

增添了不少部落之后,李满住麾下一下子有数万人马之多。

毕竟北边苦寒,甚至比海西这边更冷。

他们自然愿意南下了。

这些人也是敢拼命的。

有瓦剌的震慑,他们不敢违背李满住的命令。

不过,也先给李满住这个多的好处,也是要提要求的,要求就是限制海西镇的发展,最后是将海西镇堵在海西城这一隅之地。

不要干涉东边的战局。

对李满住给了这么大的好处之外,也先还自讨腰包赏赐了兀良哈,已经从征的女真各部。

也先虽然蛮横,但也知道,如果胜利了。

这些赏赐不用多给。

但而今打成夹生饭了,想要让下面人卖命。

就好好给些好处。

否则下一次就不好征召了。

本来,也先还想在这里停留数日,而此刻甘肃战事传到了也先的耳朵之中,听闻哈密卫到嘉峪关之间,一下子变成了无人区。

也先心中恼怒非常。

在他看来,南朝所为根本就是损人不利己的行为,这几万人丁,在两国之间,并不算什么?

即便一直说草原之众不当中原一郡,但是瓦剌所统辖的人口,或许不足千万,但是决计是数百万级别的。

几万人丁,还不看在眼里。

他所看重的却是哈密与嘉峪关之间的贸易。

这一带变成了无人区,或许并非真正没有人。

但是西域与朝廷的朝贡贸易恐怕会艰难的多。

在也先看来,这或许是大明要斩断朝贡贸易前声。

也先心中暗道:“看来,我真该回去了。”

对瓦剌来说,任何一项收入都是宝贵的。

也先在这一次海西之战后,认识到了大明的军队虽然可以一战,却并不是不可战胜,更深刻的认识到瓦剌与大明之间国力上的差距。

也先要想办法修复一下关系。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