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持正(4 / 7)

加入书签

,到了所剩无几了;甚至还故意安排难办的案子给沈砚之,想让他犯错误。

    上个月,县里的大粮商刘三囤粮居奇,趁旱灾哄抬粮食价格,老百姓吃不起粮食,怨声载道,苦不堪言。沈砚之发现刘三的粮仓藏在城外的破庙里,正要带人去查封,王大人却突然派人传话,说刘三是他的门生,要沈砚之“酌情处置”。沈砚之根本不理会,直接查封粮仓,将粮食平价卖给百姓,并罚刘三巨款一笔。王大人得知后,气得大病一场,但也抓不住沈砚之的毛病——他办的每一件事,都是循规蹈矩的。

    还有一次,邻县的土匪流窜到青溪县,抢了几个村子,把人杀了,老百姓吓得连门都不敢出。沈砚之主动请命,带着县衙衙役和招募来的乡勇,入山围歼匪徒。那些土匪凶悍得很,有几个衙役都受过伤,有人劝他等知府派援兵来,沈砚之说:“人民多受一日苦,危险就多一分,不能等待!””他凭借在青玄宗学的武功,身先士卒,亲手斩杀了土匪头子,只用了三天就平定了匪患。

    渐渐地,青溪县民都知道,他们有一个公正廉明的沈大人,为民做主。有人送他一块“青天”匾,用最好的楠木打造,黑漆金漆,看得沈砚心里暖暖的,却坚决不肯收:“我只是做做,做不起‘青天’二字。””百姓们拗不过他,只好把牌匾挂在了县衙外的大树上,往来的人都能看到。

    还有老百姓给他送来了自己种的蔬菜和粮食,有的是刚刚采摘的黄瓜和西红柿,有的是新磨的面粉和刚刚蒸熟的馒头。沈砚之深知百姓心意,推辞不过,便按市场价付账,分文不少。有个老大娘送了一篮子鸡蛋,说啥也不要钱,沈砚之没办法,就把自己的月钱拿出来,买了两斤红糖给她回赠。老大娘感动得直抹眼泪:“沈大人,你真是个好人啊!””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青溪县在沈砚之的治理下,日渐安宁。赋税公平了收敛了,人民的日子也慢慢好起来。过去县城里的青壮年总想着往外跑,现在都愿意留在家里种地、买卖,街上的铺子也多了起来,非常热闹。

    这年秋,朝廷派御史巡视吏治各地。御史大人一路南下,听到的全是百姓对沈砚之的称赞,到了青溪县,更是亲眼看到了百姓对沈砚之的爱戴——有个卖早点的老头,每天都要多做一份包子,送到县衙门口,说要给沈大人补身子;有一位教书先生,专门写了一篇《青溪令颂》,在集市上朗读,引来很多人围观。

    御史大夫暗暗点头,亲自召见沈砚之。两人聊了一下午,从税收制度到民生疾苦,沈砚之侃侃而谈,提出的每一个观点都一针见血,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御史大人对他愈发赞赏,回京后立即上奏皇上,将沈砚之的事迹一一禀报,称赞他“清正廉明,刚正不阿,颇有古时贤臣之风”。

    皇帝龙颜大悦,当即下旨,破格提拔沈砚之为应天府太守。应天府是京城所在地,知府一职一向由重臣担任,沈砚之以七品县令的身份直接升任三品知府,这在大炎朝开国以来还是头一遭。

    消息传到青溪县,民众既为沈砚之喜,又不舍其去。出发那天,天还没亮,县衙门口已是人头攒动。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抱着孩子的妇女,有年轻力壮的后生,还有推着小车的商贩,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东西——刚出炉的包子,晒干的草药,自己编织的粗布,甚至还有孩子攥着几颗不舍得吃的野果子,眼神里满是眷恋。

    沈砚之穿着崭新的知府官袍,站在县衙门口,望着眼前乌泱泱的人潮,眼眶微热。他上任时离任时却惊动了整个青溪县,这份沉甸甸的情谊,让他感动的程度超过了任何一个官员。

    “沈大人,您可别忘了我们啊!”卖早点的王老汉挤到前面,把一屉还冒着热气的肉包子塞到沈砚之手里,“这是我特意给您做的,路上饿了吃。”

    “王叔叔,你的心意我收下,钱你拿着。””沈砚之说着就要掏钱,却被王老汉按住了手。

    “大人,你再跟我,我可要发火了!””王老汉红着眼眶,“您帮我讨回被恶霸抢走的摊子,我还没好好谢您呢!这点包子算什么?”

    旁边的李大娘也挤了过来,给沈砚之的随从塞了一个布包:“这里面是我晒的金银花和艾草,夏天泡茶可以解暑,蚊虫咬了擦点艾草汁也管用,你带着在路上用。””

 &nbs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