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魔改大明(2 / 5)
毛皮、牲畜,销售日用百货,活跃经济。同时,在新附之地广设蒙学,推行官话,传授农耕、工坊技艺,使其民渐染华风,认同大明。”
夏原吉与周忱齐声领命,他们明白,这是比军事征服更为长久的“消化”过程。
最后,苏宁对天工院官员道:“内燃机车、汽车之研发,需再接再厉。朕听闻,小型农用内燃机已有眉目?此物若能推广,于农耕效率提升,将是翻天覆地之变化!还有,那电报机的原理,朕已与你们探讨过,要加紧试验,
争取早日实现千里传讯,朝发夕至!”
一场会议,勾勒出了大明未来数年甚至十数年的发展蓝图。
从交通网络到边疆开发,从经济渗透到技术革新,苏宁的思路清晰而宏大。
退出御书房的众臣,心中充满了干劲与使命感。
他们清楚地知道,跟随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正在参与的,是一场远超历代王朝兴替的、真正意义上的“再造大明”的伟大进程。
而此刻的苏宁,已然无人可以撼动,他的意志,便是大明前进的方向。
天工八年,十月。
金秋的阳光下,浩荡长江如一条巨龙,奔流东去。
而在应天府外,一段最为宽阔的江面上,一座前所未有的宏伟建筑,如同钢铁长虹,横跨南北,巍然屹立......
大明第一座长江跨江大桥,正式贯通通车!
这一天,江岸两侧人山人海,旌旗招展。
皇帝苏宁亲率内阁全体成员、六部主官、勋贵代表以及特意从各地召来的有功工匠,登上了这座凝聚了无数心血与智慧的巨大桥梁。
桥面宽阔,可容八驾马车并行。
两侧是雕琢着龙纹与云饰的石质栏杆,脚下是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地面,而支撑起这跨越天堑奇迹的,是数座巨大的,以钢铁为骨架、混凝土浇筑而成的桥墩,它们如同巨人的臂膀,深深扎根于江底岩层,稳稳地托举起这长达
数里的桥身。
工部尚书郑沂与桥梁总匠师,一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者,激动地向皇帝和重臣们介绍着:“陛下,诸位大人,此桥全长一千二百丈,主跨三百六十丈,桥面高出常年水位十五丈,即便汛期,十六万石(万吨)巨轮亦可
安然通过!所用钢筋、水泥,皆出自龙江、马鞍山新式钢铁厂,强度远超石木!”
苏宁凭栏远眺,江风拂面,脚下是奔流的江水,眼前是如画的江山。
他手指轻叩冰凉的栏杆,满意地点头:“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自此,江南江北,连为一体!此桥之功,利在千秋!”
首辅方孝孺看着脚下滚滚长江,感慨万千:“昔日曹孟德横槊赋诗,欲一统江山而不可得,终败于赤壁。若有此桥,何愁天堑阻隔?陛下之志,远超古人矣!”
一旁的铁路部尚书吴徵趁机奏报:“陛下,因长江大桥贯通,应天至北平铁路南段,已顺利铺轨至徐州!江北段亦在加紧施工。预计最迟明年此时,南北铁路大动脉即可全线贯通!届时,从应天至北平,陆路行程可缩短至三
日之内!”
“三日!”勋贵中有人发出低呼。
以往从南京到北京,即便是八百里加急,换马不换人,也需旬日之久。
三日抵达,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速度。
苏宁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长江大桥与南北铁路,是他构建大明立体交通网络的核心工程。
它们的顺利推进,标志着大明的基础建设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