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拿捏(1 / 4)

加入书签

    冬雪初融,南京城外,隶属于“大明皇家商行”的龙江钢铁厂内,一派热火朝天。

    巨大的水车带动着风箱,发出有节奏的轰鸣。

    匠人们赤着上身,汗流浃背,围绕着几座造型奇特的庞然大物忙碌着。

    这些建筑远非传统的炼铁炉可比,它们更高大,结构更复杂,由特制的耐火砖砌成,烟囱高耸,仿佛要刺破苍穹。

    这正是苏宁早在洪武十五年,以“明通商行”之名布局钢铁产业时,便悄然埋下的伏笔。

    他深知,无论未来的蓝图多么宏伟,都必须建立在坚实的钢铁脊梁之上。

    此刻,苏宁亲临视察,天工院院正吴徵陪同在侧,神情激动地介绍着。

    “陛下圣明!我华夏冶铁之术,自汉时便已登峰造极,灌钢法、百炼钢名扬四海。然千年来,终是服务于农耕与冷兵器,技术遂停滞不前。”吴微指着那几座新式高炉,声音不由得提高,“直至陛下赐下这‘神工高炉’图样,并

    详解其内‘焦炭’替代木炭、热风鼓风、碱性炉衬之法,臣等方知,钢铁之力,竟可磅礴至此!”

    苏宁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忙碌的工地。

    他提供的,正是经过现代科学优化的高炉炼铁与转炉炼钢技术雏形。

    这些技术对于拥有深厚冶金基础的明代工匠而言,如同捅破了一层窗户纸,进展神速。

    “如今这新式高炉,一炉出铁量,便是旧式炉的十倍有余!且所出之铁,质地更为纯净,稍加处理,便可成钢!”吴徵的脸上洋溢着自豪,“陛下,依此进度,不出半年,我大明钢铁产量与品质,必将冠绝寰宇!”

    “产量与质量,乃工业之基。”苏宁沉声道,随手拿起一块刚刚冷却、泛着金属幽光的钢锭,掂了掂其分量,“然,钢铁之用,方显其真正价值。吴爱卿,朕交予你的那两样图册,进展如何?”

    吴徵闻言,精神更为之一振,连忙从随从手中接过两卷厚厚的图纸,在旁边的工案上展开。

    “陛下请看,此乃依照陛下旨意,以新钢打造的‘实验性铁轨’及‘内燃机车’设计图。”

    第一卷图纸上,绘制着工字型截面的钢轨、木质轨枕以及连接构件的详细样式。

    第二卷图纸则更为复杂,一个结合了“天工壹型”内燃机与钢铁车轮、传动结构的概念车头跃然纸上,虽然许多细节尚待完善,但其狰狞的工业力量感已扑面而来。

    “此‘铁轨”之策,实乃神来之笔!”吴微指着图纸解释道,“以硬钢铺设于路基之上,构成专供车辆行驶之“轨道”。车辆轮缘与轨道契合,摩擦力大减。届时,无论载重几何,行进皆可省力十倍、百倍!若再配以陛下所构想的,

    以此‘天工机’为核心之‘火车头”牵引.......臣简直不敢想象,那将是何等壮观景象!货物转运、兵员调动,将再无山川阻隔之困!”

    周围的工匠和官员们听着吴微的描述,看着那前所未见的图纸,无不面露震撼与向往之色。

    日行千里的钢铁巨兽,驰骋于钢铁脉络之上,这已然超出了他们以往的认知。

    苏宁满意地看着众人的反应。

    他之所以跳过蒸汽机,直接挑战内燃机和铁路,正是因为看到了高质量钢铁技术突破的可能性。

    华夏的科技树并非点不亮,只是缺乏正确的方向与足够的动力。

    “此二事,关乎国运,乃我大明未来百年基业。”苏宁看向吴徵,目光深邃,“吴爱卿,朕将‘铁轨’与‘火车头”的研发重任,全权交予你与天工院。一应所需,无论是人,是物,皆可优先调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