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大明律》(2 / 4)

加入书签

p;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就连一向被视为改革派中坚的兵部侍郎铁铉都震惊地抬起头,失声道:“陛下!科举取士,乃历朝历代选拔人才,稳固国本之基石,天下读书人之所望!岂能......岂能一朝废除?这......这太过惊世骇俗了啊!”

    面对如潮的质疑,苏宁似乎早有预料。

    他轻轻抬手示意,待立一旁的太监总管阿福立刻指挥几个小太监,抬上了数个沉甸甸的紫檀木箱。

    箱盖开启,里面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一摞摞崭新的书籍,纸墨香气隐隐散发出来。

    “诸位爱卿不必惊慌,毕竟孝陵学堂已经佐证了新学,另外看看这些教材。”苏宁随手拿起最上面一本,封面上是四个醒目的楷体大字:《格物初阶》。

    “这便是新学之教材。此外,还有《算术精要》、《地理通识》、《新式文法》、《华夏历史》《物理常识》、《化学启蒙》......诸位可以传阅一番。”

    大臣们怀着复杂的心情,小心翼翼地传递着这些前所未见的书籍。

    翻开书页,里面是系统阐述的自然道理,精密的几何图形,清晰绘制的寰宇舆图,以及不同于传统策论的论述文体。

    内容新颖,编排科学,完全颠覆了他们熟知的“四书五经”范畴。

    老臣黄子澄捧着一本《算术精要》,双手微微颤抖,声音带着难以置信:“陛下......老臣愚钝,这些......这些学问闻所未闻,精深奥妙,不知......不知从何而来?”

    苏宁淡然一笑,避重就轻:“黄爱卿不必追问来源。朕只问,这些学问,相较于皓首穷经于八章句,于治国安邦、富民强兵,孰更实用?”

    他不等回答,便继续抛出一连串早已谋划好的决策:“同时,朕决议成立四所高等学府:【大明皇家军事学院,培养将帅之才;‘大明皇家学院,专攻格物、算术等精深学问;‘应天大学”与未来的‘北平大学”,则博采众长,育通

    才之士。四校并立,为国储才!”

    工部尚书宋礼听到“兴建”二字,立刻头皮发麻,急忙出列奏道:“陛下!兴建如此多宏大学府,所耗钱粮巨万,如今国库......恐怕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开支啊!”

    “宋爱卿无需为钱粮担忧。”苏宁显得成竹在胸,“筹建资金,朕自有安排,不动用国库正项。而且......”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全场,说出了那个足以让整个大明震动决定:“朕决定,在北平营建新都!待新城落成,朝廷即刻迁都北上!”

    “陛下!”一直默不作声的方孝孺终于再也无法保持沉默,声音带着惊愕与劝阻,“迁都之事,关乎国运龙脉,涉及百官万民,岂能如此轻率定夺?南京乃太祖所定,根基深厚,怎可轻易舍弃?”

    “方大人。北平地势雄峻,北可控御蒙古残元,南可俯瞰中原腹地,东可出渤海,西联太行,乃天生的帝王之都!更重要的是......”

    他回身,目光灼灼地扫过殿内那些代表着旧有利益格局的面孔,声音沉静而有力:“南京城,旧制盘根,积弊已深!唯有迁都新城,方能打破桎梏,让新政得以彻底推行!此乃破茧重生之道!”

    “JA......“

    “此事休要再议!南京偏安一隅,不利于大明的长治久安。”

    朝会结束,但风暴才刚刚开始。

    新政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迅速传遍了南京城的大街小巷。

    秦淮河畔,茶馆酒肆之中,士子文人聚集,议论纷纷,情绪激动。

    “废除科举?那我们寒窗十年,头悬梁锥刺股,学的圣贤文章还有什么用?”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秀才捶胸顿足,几乎要哭出声来。

    “倒也未必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