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扑朔迷离(3 / 5)

加入书签

走到窗前,望着西边吴王府的方向,轻声叹道:“允那孩子,最近是越来越能干了。”

    洪武二十五年的这个夏天,南京城表面上一片祥和,暗地里却潜流涌动。

    新移民的不断涌入,大明钱庄的迅速扩张,孝陵学堂的人才辈出,这一切都在悄然改变着大明的格局。

    而身处风暴中心的苏宁知道,他精心布置的这盘大棋,已经到了关键时刻。

    那些看似普通的新移民,实际上是他为将来准备的重要棋子。

    他们散布在南京的各个角落,随时可以成为他逆天改命的重要一环。

    然而,就在这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盛世景象之下,一场巨大的变故正在悄然逼近。

    没有人会想到,洪武二十五年的这场繁华,竟会成为一个时代的转折点。

    “殿下,”马和轻声提醒,“该去孝陵学堂参加今年的毕业典礼了。”

    苏宁收回思绪,整了整衣冠。

    他知道,今天又将有一批经过新式教育的学子走出学堂,进入大明的各个领域。

    这些人,将是他改变这个时代的最重要力量。

    走出吴王府时,苏宁回头望了一眼这座承载着太多意义的府邸。

    那一刻,他似乎预感到了什么,却又说不清道不明。

    山雨欲来风满楼。

    洪武二十五年的四月,南京城迎来了最宜人的季节。

    秦淮河畔杨柳依依,紫金山下百花争艳。

    然而,这片祥和之下,却暗藏着令人不安的涌动。

    四月十五日的朝会上,太子朱标一如既往地站在朱元璋身侧。

    细心的官员发现,太子的脸色比平日苍白,额头上不时渗出细密的汗珠。

    “父王,”苏宁在退朝后关切地走近,“您脸色不太好,要不要请太医看看?”

    朱标勉强笑了笑:“无妨,可能是昨夜批阅奏章晚了些。”

    朱元璋也注意到了长子的异常:“标儿,政务固然重要,但也要保重身体。”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朱标躬身行礼,却在直起身时一阵眩晕,险些摔倒。

    “父王……………”苏宁眼疾手快地扶住朱标,触手之处只觉得对方的手臂异常冰凉。

    “快传太医!”朱元璋厉声喝道。

    朝堂上一阵骚动,官员们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不安。

    太医匆匆赶来,为朱标诊脉后,眉头紧锁:“太子殿下脉象紊乱,气血两亏,需要立即静养。”

    朱元璋当机立断:“从今日起,太子暂停一切政务,在东宫静养。”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朱标最后一次出现在朝堂上。

    四月二十日深夜,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苏宁。

    “殿下!殿下!太子......太子不好了!”东宫太监跪在吴王府门外,泣不成声。

    苏宁来不及更衣,立即赶往东宫。

    一路上,他的心中充满了不祥的预感。

    东宫寝殿内,朱标躺在床上,面色灰败,呼吸微弱。

    吕氏和朱允?跪在床前痛哭,几位太医束手无策地站在一旁。

    “父王!”苏宁扑到床前,紧紧握住朱标冰冷的手。

    朱标勉强睁开眼睛,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