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天道8(3 / 4)
丁元英亲自命名为“格律诗一号”
。
这批凝聚着王庙村心血和极高工艺要求的音箱,外观质朴却透着内敛的精致,音质在经过叶晓明初步调试后,已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远市面上同价位产品。
然而,就在大家为初步成果感到振奋时,丁元英抛出了下一步的关键指令:
将这批珍贵的“格律诗一号”
样品,立即送往德国,委托当地最权威的音响测评机构进行专业评测。
这个决定,立刻在叶晓明、冯世杰和刘冰三人中炸开了锅。
叶晓明先从技术角度提出质疑:“丁老师,这……有必要吗?咱们的音质自己心里有数,在国内绝对有竞争力。
送到德国,万里迢迢,光运费和测评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万一路上磕了碰了,或者老外的评价标准跟咱们不一样,得不偿失啊!”
冯世杰则更心疼钱和眼前的利益:“是啊!
丁老师。
咱们好不容易做出产品,应该赶紧在国内市场推销,尽快回笼资金才是正理。
送到国外去,远水解不了近渴,乡亲们都眼巴巴等着见效益呢。”
刘冰的抱怨则更直接,带着小市民的精明算计:“就是!
把钱花在这虚头巴脑的事情上,还不如多给我们点奖金实在!
谁知道德国那边靠不靠谱?”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核心思想就是:不理解,不赞成,认为这是浪费资源和时间的不必要之举。
面对质疑,丁元英没有过多解释,只是平静地重申这是战略需要。
这时,一直沉默的大股东苏宁开口了,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丁老师的方案,是我一直同意并全力支持的。”
他目光扫过叶晓明、冯世杰、刘冰三人,语气斩钉截铁,“我之前就说过,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既然我们请丁老师来做总策划,就要相信他的判断和布局。
他的眼光,看得比我们任何人都要远。”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严肃,甚至带着一丝警告的意味:“别忘了,丁老师是你们当初费尽心思、千方百计请来的‘高人’。
如果现在连他的核心战略都无法理解和接受,总是抱着怀疑和抵触的心态,那公司还如何展?”
最后,他抛出了杀手锏,直接点明了资本规则:“如果实在觉得无法跟上丁老师的步伐,接受不了公司的战略方向,按照公司章程,你们可以随时提出退股。
公司会按照协议,公平结算。”
这番话,如同一盆冰水,瞬间浇灭了叶、冯、刘三人的不满和牢骚。
退股?
按照那份他们当初没太细看就签了字的协议,现在退股不仅赚不到钱,很可能连本金都要亏损一大截!
更何况,离开了丁元英和苏宁,格律诗和王庙村立刻就会被打回原形。
现实的利益考量压过了心中的疑虑。
冯世杰讪讪地低下了头,叶晓明抿着嘴不再说话,刘冰更是把到了嘴边的抱怨硬生生咽了回去。
苏宁这位手握资本和规则大棒的大股东,用最直接的方式,维护了丁元英的权威和战略的推进。
会议室里一时鸦雀无声。
丁元英的计划,在苏宁的强力支持下,再次得以贯彻。
但此刻的安静之下,是叶晓明、冯世杰、刘冰三人更加深重的迷茫与不安,以及一道渐渐在他们与苏、丁之间裂开的信任鸿沟。
……
如今格律诗公司尚在筹备期,还未完成正式的工商注册,但股东会议已经定期召开。
在一次会议上,气氛却不像王庙村的生产线那般热火朝天,反而显得有些凝重。
议题进行到日常管理时,苏宁面色严肃地拿出了一叠印制粗糙的名片,直接推到了刘冰面前。
名片上赫然印着“格律诗音响有限公司市场部主任刘冰”
的字样,联系方式则是刘冰自己的个人号码。
“刘冰,”
苏宁的声音冷峻,不带一丝客套,“公司尚未正式成立,品牌和市场策略都处于高度保密阶段。
你未经公司允许,四处散印有公司信息的名片,这种行为极其不妥。
在客户和同行看来,我们格律诗显得浮躁、不专业,甚至可能泄露我们的商业意图。
这已经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声誉和前期布局。”
刘冰的脸瞬间涨红了,他本想借此提前拓展人脉,显示自己的“经理”
身份,没想到被当众严厉斥责。
于是志大才疏的刘冰梗着脖子辩解道:“苏总,我这也是为了公司好!
提前宣传一下,积累点客户资源,有什么不对?”
“哼!
为了公司好?”
苏宁打断他,目光锐利,“真正的‘为了公司好’,是遵守纪律,保守秘密,而不是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个人炫耀行为!”
紧接着,苏宁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