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水花真正的目的(2 / 4)

加入书签

这事能成!”

场下一片寂静。

级搅屎棍李大有却是立刻冷笑:“你一个光棍汉当然敢赌,我们拖家带口的……”

“我带头!”

此时一个老大爷突然站起来,“我家出五百!”

“我出三百!”

“我家出劳力!”

渐渐地,七八户人家表了态。

李大有看着这一幕,狠狠踩灭烟头:“行!

你们种!

我倒要看看你们能不能种出来。”

散会后,马得福蹲在田埂上呆。

陈金山走过来拍拍他:“别急,有了示范户就好办了。”

“陈县长,我担心的是技术……”

马得福挠头,“凌教授说的什么碳氮比、湿度调控,我听着跟天书似的。”

“那就多学!”

凌一农的声音从背后传来,他扔给马得福一本笔记,“我简化了操作流程,看图说话总行吧?”

马得福如获至宝,当晚就着马灯研究到半夜。

第二天天不亮,他就跑到凌一农的大棚,笨拙但认真地学着拌料、装袋、灭菌。

“不对!

料要压紧!”

凌一农夺过工具示范,“像这样,松了长不好!”

马得福满头大汗地重做,手上磨出了血泡。

凌一农看着他倔强的样子,突然问:“为什么这么拼?”

马得福愣了愣:“我答应过乡亲们……而且……”

他望向远处的黄土坡,“我要带着大伙儿过上好日子……”

凌一农沉默片刻,又扔给他一双手套。

一周后,马得福家院子里立起了一个简陋但结实的大棚。

村民们路过时总要张望几眼,有人摇头,有人偷笑,只有几个孩子好奇地想往里钻。

“得福哥,这里面真能长出金子?”

邻居家的小子问。

马得福抹了把汗:“比金子实在,能换学费呢!”

……

与此同时,福建的服装厂里,麦苗迎来了第二次考核。

这一次,她的度比标准快了七秒。

杨主任铁青着脸,不得不宣布西北班全员回到流水线。

“麦苗,你太厉害了!”

秋红兴奋地抱住她,“厂长说下个月调你去质检部!”

麦苗笑了笑,眼神却飘向窗外——那里是厦门的方向。

她摸了摸口袋里马得宝的照片,第一次觉得,或许该给他一个解释的机会了。

而在宁夏的黄昏里,马得福蹲在大棚内,小心翼翼地揭开塑料膜。

一层白色的菌丝像初雪般覆盖在培养料上,在暮色中微微亮。

他揉了揉酸痛的腰,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夜风拂过黄土高原,带着微微的湿气。

远处的山梁上,几颗星星亮了起来,像是谁撒了一把盐,落在深蓝色的天幕上。

明天,又会是忙碌的一天。

……

其实水花集团和李水花在西海固还是很有号召力的,大多数村民都愿意相信,所以闽宁村的蘑菇种植进行的非常顺利。

而不缺少资金和助手的凌教授也是特别的轻松,没办法出去打工的村民也都是多了一个收入。

只有李大有这样的顶级奇葩才会担心这担心那,然而哪怕是李大有内心里也是有些心动了。

虽然他表面上反对种植蘑菇,但是却是偷偷的让自己的儿子水娃去种。

而他自己却是准备去水花集团的蘑菇种植基地打工,这样一来绝对是稳赚不赔旱涝保收。

清晨的闽宁村笼罩在一层薄雾中,二十多个白色大棚整齐排列在村东头,像一串巨大的珍珠。

马得福蹲在自家大棚前,在本子上记录着温湿度数据。

才一个月光景,这个曾经最穷的移民村已经变了模样。

“得福!

我家菌丝满了!”

邻居马栓兴奋地跑来,手里捧着一块长满白色菌丝的培养料,“你看,跟凌教授说的一模一样!”

马得福笑着点头:“水花集团的技术员下午来收第一批,价格比保底还高三毛。”

不远处,李大有背着手晃悠过来,眼睛往大棚里瞟,嘴里却嘟囔着:“哼!

白花花的东西,谁知道吃下去会不会闹肚子……”

“大有叔,”

马得福早已看穿他的心思,“您家水娃的大棚这两天该通风了,凌教授说的。”

“谁、谁让他种的!”

李大有像被踩了尾巴的猫,“那小兔崽子背着我贷的款!”

说完快步走开,方向却是水花集团的种植基地。

水花基地坐落在闽宁村三公里外的平地上,十亩连栋温室在阳光下闪着银光。

李大有在门口徘徊了十分钟,才磨磨蹭蹭掏出身份证登记。

“李大有?”

登记处的姑娘抬头看他,“您是金滩村的吧?李总特意交代过,您来了直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