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玩弄人心(4 / 6)
看着台上那个被艺术化了的、英明神武的“自己”,神情有些复杂,他呷了一口酒,对朱标道:“标儿,你瞧,戏里的咱,可比当年实际里的咱要威风多咯。那时候啊!咱心里其实也打鼓,集庆是龙潭虎穴,打不下
来,可就全完了。”
朱标笑道:“父皇过谦了。儿臣虽未亲历,但也听徐达、常遇春几位叔叔讲过,当年父皇决断英明,指挥若定,方才成就大业。允通这剧团,看来是下了功夫考据的。”
这时,戏台上演到攻城惨烈处,有士卒负伤倒地,旁白响起,赞颂将士用命,感念今日太平来之不易。
台下不少观者,尤其是些老人,都面露感慨,甚至暗暗拭泪。
朱元璋看着这一幕,沉默了片刻,缓缓道:“这戏有点意思。不只是图个热闹,还能让人念及创业艰难,守成不易。允?让这剧团多给军中演,是懂道理的,难怪最近几年的那帮子武将老实了许多。如今在民间演,让百姓们
也听听咱们朱家天下是怎么来的,挺好。”
朱标点头称是:“儿臣也以为,此举颇有益处。总比让市井间流传些荒诞不经的话本要好。
很快,戏文在“明”字大旗插上集庆城头,万众欢腾中落幕。
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演员们谢幕时,齐声高呼:“愿吾皇万岁,大明国泰民安!”
引得台下民众也纷纷跟着山呼万岁,气氛热烈而真挚。
酒楼雅间内,朱元璋望着窗外那万民拥戴的场面,听着那发自内心的欢呼,目光闪动。
他放下酒杯,对朱标意味深长地说道:“标儿,看见了吗?这就是人心。”
他顿了顿,接着道,“允这孩子弄商行,开钱庄,办学堂,现在又搞这剧团,他做的这些事,看似不务正业,却件件都落在了实处,找住了人心。这一点,你都要好好体会。‘
朱标神情一凛,正色道:“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回宫吧。”朱元璋站起身,最后望了一眼那渐渐散去却仍意犹未尽的人群,嘴角含着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今天这趟,出来得值。”
回宫的路上,朱元璋的脑海中或许还在回响着戏台上的锣鼓与欢呼。
而朱标的心中,则反复品味着父亲那句“这就是人心”的深意。
......
秋日的钟山,层林尽染。
朱元璋正与太子朱标在御书房商议漕运改制之事,锦衣卫指挥使毛骧悄无声息地步入殿内,神色间带着几分犹疑。
“陛下,太子殿下。”毛骧躬身行礼,声音压得极低,“臣有一事禀报。”
朱元璋头也不抬,仍在批阅奏章:“讲。”
“三皇孙殿下在钟山南麓,为......为孝慈皇后和虞怀王殿下,立了两尊雕像。”毛骧斟酌着用词,“规模宏大,前所未见。”
朱笔在奏章上顿住,朱元璋猛地抬头:“雕像?什么样的雕像?”
“回陛下,是两尊通体洁白的石像,高约三丈有余。孝慈皇后慈容宛然,虞怀王英姿勃发,实在是......”毛骧顿了顿,“栩栩如生。‘
朱标手中的茶盏微微一颤:“允他为何要雕像?我华夏天朝自古并无此习俗啊!”
朱元璋已经站起身,明黄色的龙袍在秋风中猎猎作响:“备驾!去钟山!”
“父皇,是否要先行仪仗......”朱标急忙跟上。
“不必!”朱元璋打断他,声音有些沙哑,“就你我父子,轻车简从。”
龙辇出了宫门,径直往钟山方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