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先生於我不碍面(2 / 3)
/p>
后者认为人心本善,而前者却驳斥说性本恶。
青衫少年听见这个问题又翻了个白眼,
“我才活多少年,对自己尚不敢说完全了解,何谈定论天下人性善恶
只以我所见所闻,有些人在一段时期內会表现出性善,在另一段时期又会表现出性恶。
他们的这些善与恶,是会隨著事情的发展和人生节点的变迁互相转换的。
远不止是天生秉性如此就可以解释的,更要著眼於后天物质基础的造就与发展。”
“就比如与我同住泥瓶巷的那个小孩子顾粲。
在他四五岁於夜间街头玩耍的时候,曾被一个路过的醉酒大汉一脚端心,一脚端头。
要不是陈平安及时去保护他,恐怕这小子生死都未可知。
所以站在干岸上的我,从不拿大道理劝他这个被社会以恶毒打的孩子与人为善。
我只是借拳打刘志茂的事情,提醒他拳头上面还有拳头,要记得遵守一些规则。
最起码不要让他最在意的陈平安对他失望。”
隨后看著崔东山若有所思的表情,硬著头皮说了这串话的苏尝也挠了挠头,
“等等,我找找。”
接著这个青衫少年,就从方寸物中拿出一本写著方法论三个字的书。
然后他就在崔东山惊的目光下,一本正经的念了起来。
“光把人心定位性本善或者性本恶,不仅不符合心身成长的客观发展规律。
也是陷入了非黑即白,这种假二分的思想谬误。
所谓假二分,就是將问题简化为只有两种极端选择,而忽略了其背后的两面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沉溺於形上学或庸俗进化论的人,往往会採用这种假二分的方式以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眼光,对人心会被现实所影响,反过来也会影响现实,这一基本事实视而不见。
不考虑世界所有事物都是在某个系统中运作,相互联繫、相互促进的动態变化的发展观。
而是在观察时只聚焦於一点,想用一句话来淹没事物的真实情形,以达到误导和误解世俗的目的。”
听完这段与空辩人心完全不同的话后,崔东山下意识鼓了鼓掌,
“苏先生说的真好!”
然后他看著施施然把手中册子给合上的少年,脸上的表情也微微一滯。
苏尝刚刚说的確实很好。
如果他不拿著册子念就更好了。
隨后这个白衣少年心中便泛起一个疑问。
这真是他苏尝写的书吗
为什么他跟別人阐述自己的学问,还得现翻书念啊!
不过因为苏尝刚才印章盖脸的余威还在,崔东山也没敢细究。
他只是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苏尝,你觉得一个人通过做错事来达到好结果,是对还是错”
在原歷史中,崔就十分在意这个问题。
他想救浩然,又不知道自己的救世方法对不对。
为了理想,他选择了自己认为对的路。
一路背叛一路遗憾,硬著头皮走到最黑暗。
这位绣虎的心中多少曾有过犹豫的,所以才会拿出来问原歷史中的那个陈平安。
而青衫少年在看书的时候就有了个答案。
所以他这次就没有再去翻方寸物中的书本念,而是语气认真的说“在时代的滚滚车轮下,除了故意滥杀之外,想要在浊流里找出一条道路,就需要不断尝试。
不到盖棺定论的时候,又哪来的对错可言。”
说到这的苏尝眼眸里闪著光,
“曾有个人拿过一个將要覆灭王朝的功名。
当过这个王朝的四品大员,与人一起上书过请皇帝改革新法。
他和一些变法改革的能人志士是好友,跟一些卖国奸臣也曾是同窗,
在王朝覆灭后,他建议过一位手握重兵的诸侯去称帝一统天下。
也曾赞同过一种名叫共和的新国家体制。
在国家北伐內战时,他遇见过一位极得民心的雄主,又觉得后者最终能得天下。
所以他还专门营救过这位雄主的同道中人。
他在之后的时间,曾流於青帮,入过佛门了。
最终经新朝的一位开国柱石介绍,加入了那位得天下的雄主的党派。
他这一辈子,兜兜转转。
为了国家的未来找了一生的路,试了一生的错,直到最后才找到了那缕光。
在没人知道什么路才是正確的情况下,谁有资格去否定他之前的那些努力。
说他在之前那些时候,就不该进行那些尝试的吗”
听到苏尝所说之人的故事,崔东山的眼晴里也闪起了一丝光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