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从博士到院士并非只是升级(3 / 7)

加入书签

bsp; 2. 拿得出手的项目:“得能自己‘拉来’研究经费”

    博士阶段,你可能跟着导师做项目;但到了评副高的阶段,你得学会 “自己当负责人”,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项目。

    最常见的就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理科、工科用得多)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科用得多),还有各省的 “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社科基金”。能主持一个 “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给年轻科研人员的国家级项目),几乎是评副高的 “加分项”,甚至是 “必备项”。

    王老师是某省属高校的文科讲师,评副教授时,前两次都没评上,不是论文不够,而是没主持过国家级项目。第三次申报时,他花了半年时间修改项目申请书,反复请教前辈,最后终于拿到了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当年就顺利评上了副教授。“没项目,别人会觉得你只会‘写论文’,不会‘做研究’,项目才是证明你能独立开展科研的关键。” 王老师说。

    3. 教学或科研实绩:“不只是‘做研究’,还得‘传帮带’”

    如果是高校老师,除了科研,还得有 “教学成绩”,比如完成规定的课时量,学生评教分数不能太低,最好能指导本科生获奖(比如 “挑战杯”“互联网 +” 竞赛),或者编过教材、开过优质课程。

    科研院所的助理研究员,则更看重 “科研实绩”,比如参与的项目有没有获奖,有没有转化成实际成果(比如专利、技术报告)。

    这一步有多难?“5-10 年” 的积累,还有 “激烈竞争”

    从讲师 / 助理研究员到副教授 / 副研究员,通常需要 5-10 年的时间。这期间,你得平衡科研、教学(或项目)和生活 ,很多人每天泡在实验室或办公室,周末也不休息,甚至要熬夜改论文、写项目申请书。

    而且竞争特别激烈。比如某 985 高校的物理系,2022 年有 12 位讲师申报副教授,最后只评上了 3 位;某中科院研究所,10 位助理研究员申报副研究员,只通过了 2 位。“不是大家不优秀,而是名额太少,要求太高,有时候两个人的成果都不错,但只能选一个,就看谁的‘亮点’更突出。” 一位参与评审的教授说。

    很多人会在这个阶段遇到 “瓶颈期”:比如论文投了好几次都被拒,项目申报了几次都没中,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适合走学术路。但只要熬过去,迈过这道坎,就意味着你从 “学术新手” 变成了 “学术骨干”,有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能独立带团队,在领域内也有了初步的知名度。

    四、冲刺 “正高级”:从 “做研究” 到 “领方向”,成为学科里的 “资深玩家”

    如果说 “副高级” 是 “学术骨干”,那 “正高级”(教授 / 研究员)就是 “学术带头人”。从副教授 / 副研究员到教授 / 研究员,难度又上了一个台阶,这一步不再只看 “数量”,更看 “质量”;不再只看 “完成研究”,更看 “引领研究”。

    评 “正高” 的核心:“得有‘标志性成果’,能引领学科方向”

    评教授 / 研究员,论文和项目依然重要,但要求完全不同了:

    1. 论文:“不看‘数量’,看‘影响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