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净土之下的暗流与守护(2 / 5)

加入书签

bsp;一场靠 “人情” 搭建的评审链条,最终让所有人都栽了跟头。

    就连高校内部的评奖也藏着猫腻。2023 年,某市属高校的孙教授为了让自己的研究报告评上 “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能拿 10 万奖金,还能给职称加分),提前给 5 名评审专家里的 3 人塞了 1-2 万元的红包,还发微信 “请多关照”。可他的报告漏洞百出:引用 2018 年的数据却说反映 2022 年现状,还故意忽略了疫情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初评时只排第 8 名。结果 3 名收了钱的专家 “力排众议”,硬是把他抬到了第 2 名。最后学校不仅撤销了奖项、追回奖金,还把孙教授从教授降为副教授 —— 靠红包堆出来的 “优秀”,终究是一戳就破的泡沫。

    3. 经费里的 “乾坤大挪移”:科研钱变 “私房钱”

    比起成果造假,科研经费的 “猫腻” 更隐蔽,也更贪婪。2024 年,某理工科高校的刘教授,在做一个 80 万元的人工智能横向项目时,把经费当成了 “自家钱包”:3 个月里报销了 5 台单价 1.5 万元的笔记本电脑,可实际上只买了 1 台,其余 4 台的发票是找代开的,钱最终进了他亲属的数码店;他还虚报了 8.6 万元差旅费,10 次 “单人短途出差” 里,6 次是伪造的 —— 酒店入住记录跟他的手机定位完全对不上。更离谱的是,他把妻子、子女都列为 “项目辅助人员”,每月虚报 1.2 万元劳务费,半年就套走 7.2 万元。

    纸终究包不住火,财务处发现异常后移交审计,刘教授不仅被追回 23.2 万元,还被开除党籍、解聘,记入全国科研诚信档案。可这事也暴露了一个漏洞:企业只关心项目成果,不管经费怎么花;财务处不懂人工智能,没法判断 “买 5 台电脑是不是真需要”—— 监管的空白,让刘教授钻了大空子。

    更胆大的是农业高校的陈教授。2023 年,他跟某农业公司签了 150 万元的 “农产品种植技术推广” 合同,可合同里约定的 “技术培训”“田间指导”,连个签到表、照片都没有。审计时发现,100 万元经费以 “技术服务费” 的名义,转到了他侄子开的 “农业科技咨询公司”,而这家公司压根没参与项目 —— 钱到账后,立马被转去买了房产和理财产品。企业后来坦言,跟陈教授合作只是为了 “拿高校的技术背书申请政府补贴”,对经费流向 “不关心也不知情”。最后陈教授被移送司法机关,150 万元经费被追回,可这场 “虚立合同套现” 的闹剧,却给高校横向项目的监管敲了警钟。

    二、为啥这些 “猫腻” 管不住?

    近年来,学术圈频发的腐败事件总能引发公众对科研人员道德水平的质疑。但剥开表象便会发现,真正的病灶并非科研工作者的 “道德差”,而是监管体系中随处可见的 “空子”,让学术净土逐渐被侵蚀。高校推行的 “科研项目负责人负责制”,本是为了给科研人员松绑、提升项目推进效率,却在实际执行中异化成了 “一言堂” 的温床。

    某 985 高校的张教授曾负责一项千万级的国家社科项目,从合作单位的选择到子课题的设立,全由他一人拍板 —— 合作方是亲戚开办的文化公司,既无相关研究资质,也从未参与过项目调研;子课题更是拆分得随意,仅为了给学生 “挂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