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最忙年终封盘时(3 / 4)
抱着笔记本电脑冲进来,屏幕上的银行界面正不停刷新。4点 35分,赵秘书的衬衫后背已经洇出深色的汗渍;4点 40分,他开始对着手机碎碎念:“菩萨保佑今年 KPI……”;4点 45分,财务科小赵突然拍桌:“跳了!15万!摘要写着‘横向课题经费’!”
赵秘书像被抽走了骨头,瘫在椅子上摸出纸巾擦汗,却把更多汗蹭到了额头上。他这才发现,自己刚才绕着会议桌走的圈,竟在地毯上踩出了一圈浅痕。
“张科,我们这有点麻烦。”信息学院的李院长突然开口,他面前的文件夹里露出半截超额完成表,“多了 80万,这要是入账,明年指标怕是要涨……”张科长往椅背上一靠,从抽屉摸出一袋没开封的薄荷糖,“咔哒”咬碎一颗:“小周,把信息学院的盘单独标红。”他冲李院长挤挤眼,“这 80万先在系统外养着,明年开春再让它‘出生’。”
5点整的钟声刚敲第一下,触控屏突然弹出鎏金界面:“2017年度科研经费统计系统已封盘”。张科长把触控笔往桌上一扔,发出清脆的响声。科员们像是被扎破的气球,纷纷瘫在椅子上,有人脱了皮鞋揉脚,有人抓起桌上的速溶咖啡罐晃了晃,空罐子发出“哐当”的哀鸣。
窗外的夕阳正把云层染成橘子汽水的颜色,余晖斜斜地切进会议室,在堆积如山的文件上投下长长的影子。赵秘书摸出手机,给王总发了条“救命之恩”的表情包,却发现对方早就回了张银行柜台的照片,穿制服的柜员正举着“已到账”的单据,背景里的挂钟指向 4点 49分。
四、新年对账的风暴眼
新年假期刚结束,科研处综合办管全处数据库的刘老师就迎来了他最忙碌的一周。他坐在电脑前,面前摆着两台显示器,左边是科研数据库,右边是财务系统。
“奇怪,材料学院有一笔 50万的到款,科研系统显示已入账,但财务这边没有记录。“刘老师皱起眉头,拨通了财务科的电话。经过一番周折,发现是银行转账时账号输错了一位数字,导致款项被退回。
这种数据差异在对战初期屡见不鲜。用友畅捷通的财务对账流程显示,银行对账需要逐笔核对交易记录,处理未达账项。刘老师每天要处理几十笔类似的问题,从到款时间差异到学院名称错误,每个细节都不能放过。
更棘手的是经费调剂引发的问题。某学院将 30万经费调剂给兄弟单位时,误将“材料科学“写成“材料工程“,导致系统无法识别。刘老师不得不协调两个学院重新提交调剂申请,走一遍完整的审批流程,包括填写申请表、学院盖章、科研处审核等。
在对战的高峰期,刘老师的办公室成了临时指挥中心。各学院的科研秘书络绎不绝,带着各种证明材料请求修改数据。他的桌上堆满了调账申请单、银行回单和情况说明,电话铃声此起彼伏。
五、灰色地带的生存法则
在科研处的日常工作中,有些规则从未明文规定,却在实践中形成了默契。例如,教师之间的任务调剂往往通过私下协商完成,学校返点奖励也以现金或购物卡的形式私下流转,以规避税务审查。
“张教授,您今年多了 20万匀给我 10万吧?“某年轻教师在茶水间低声请求。张教授犹豫了一下,最终点点头:“下不为例,记得把返点转给我。“这种“学术互助“在高校并不罕见,既帮助同事达标,又能通过返点减税获得收入。
然而,这种灰色操作也存在风险。数据操纵和经费调剂中的不规范行为可能导致科研诚信问题。科研处的科员们心知肚明,却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在考核压力下,生存比规范更重要。
更极端的例子是教师自费垫资。我就知道信息学院的小钱讲师,为了完成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费购买实验设备,导致家庭经济陷入困境。这种“付费上班“的现象在高校逐渐蔓延,甚至催生了“科研贷“等金融产品。
六、封盘背后的生态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