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一阵鬼魅涌上心头(2 / 3)

加入书签

撒气。

进淄赶烤被堵外面没进去的,全都被砍了。

打不过敌人,还打不过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么?

“让人头疼”

刘恪已经在出征的时候,就在提前给将士们做心理建设,可惜这种事还是发生了。

虽说现在只有八个人。

但如果不及早解决,随着在交趾的时间越来越久,攻下的城池越来越多,这样的士卒只会更多。

那要如何应对呢?

刘恪想到了李世民。

李二在亲征高句丽时,有座城池固守不降,他就非常愤怒,于是下令,城破之后,就将城中财物、女子赏给将士。

后来这座城守不住,出城请降,李二同意了。

结果呢?

麾下大将不满,领头的是徐世绩,他带着几十个军官,就想表达不满。

李世民看这架势,立刻道歉,然后自掏腰包,补齐了将士们的经济损失,这事儿才算完。

李二选择自掏腰包,刘恪举着,以自己现在在将士们心目中的形象,自掏腰包作补偿,甚至偏少一些,应该也没问题。

但问题在于,他腰包里没几个子儿。

朝廷是还有不少金银,但都是朝廷的。

内帑里分的那点钱,都在选妃之后,作数贺礼双倍,又送给世家大族了。

放长线钓大鱼嘛,现在他手里头确实没几个钱。

纵兵劫掠肯定想都不用想,就算这里是交趾国,属于外国,也不能干。

一旦开了这个头,后续就难以回头了。

本来大汉能依仗的就是民心,民心一失,直接完蛋。

而且抢了之后人口大降,不利于长期经营治理,哪有在自己未来地盘上纵兵劫掠的道理?

“陛下,有股流民朝着我们这边来了!”

就在这时,陈伏甲匆匆来报。

“流、流民?”

刘恪一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人口?

陈伏甲眉宇间有几分愁色:

“臣已让人去打探,据说是从北部送来的流民,因为土地欠收而受灾,要送到日南郡治下各县,就地赈灾。”

“离谱。”

刘恪一个字没信,哪家赈灾要专门把灾民从北送到南啊?

这么折腾?是怕人饿不死吗?

刘恪问道:“不止林邑郡有,日南郡治下各个县城,都有这种流民?”

陈伏甲点头:

“正是,只怕这是交趾之计。”

“我军要么任由县城接收这群流民,消耗粮草,要么就阻拦流民。”

“可如此施为,必然大失交趾民心。”

陈伏甲也看到甘文禁砍人正军规了,他倒觉得没什么问题。

要打交趾,就得靠人心。

而皇帝想要长期治理交趾,就更要靠人心了。

不过这群流民,就是交趾一方,来破坏他们收拢交趾人心的手段啊!

前面的问题还没解决,后面又来了另一个问题。

刘恪一时间有点烦,只好向陈伏甲问计:

“陈卿可有办法解决此事?”

陈伏甲拱手,出使劝降虽然再次失败,但他计谋还是数一数二的,于是傲然道:

“此事倒也不难。”

“速速讲来。”

“陛下可任由流民进城。”

陈伏甲话还没说完,李景绩闻风而来,就开始质疑:

“任由流民进城消耗粮食,我军粮草有可能告急!”

“而且如此一来,我军攻下城池后,还要处理那些流民,无论是驱赶还是继续任其空耗粮草,都不是个办法!”

“不急,不急。”

陈伏甲轻轻道了声,他很享受他人的质疑,要是别人不质疑,怎么能体现出他的优越呢?

“粮草不足,那就速战速战。”

“随后陛下再发兵围城,围而不攻,等待张议平发兵来援。”

李景绩依然质疑:

“可若是张议平不来援呢?”

“不来援,必失民心。”

陈伏甲没有过多解释。

献计不能献太全,得给皇帝一些发挥空间,同样也能显得自己更高深莫测。

不过陈伏甲已经将话点的很清楚,刘恪明白他的意思。

围点打援。

不怕张议平不来。

县城被围,张议平不发兵来救,交趾国就失民心。

至于汉军的粮草问题,也能从县城周围的耕地抢收粮食,来稍作缓解。

城给伱围了,你不能出城收割粮食,汉军总不能看着粮食烂地里,帮你收了也很正常吧?

刘恪缓缓点头,表示陈伏甲此计可行。

而且有李景绩连番质疑,也从玄学角度充分说明了,这是条不错的计策。

陈伏甲见此,不由得昂着头看了牛鼻子一眼,随后望向甘文禁:

“至于军中之事”

这种事只有死办法。

甘文禁也不傻,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