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与帝同庆(2 / 3)
>“而那些送了,但没能把东西送到地方的世家大族,又有多少?”
虞让放下手里的名单,沉吟半晌。
世家投机,他很清楚。
从这份名单就能看出,汉帝放的这把火,还真让大汉在天下人心里,又有了些分量。
不过虞氏没有投机的可能,他和普六茹部绑的太死了。
想了想,虞让又问道:
“汉帝又是如何处理这些贺礼?可是都收下了?”
那东胡随从道:
“都收下了,但那汉帝好像听了箫元常的谏言,选秀纳妃结束后,全都双倍还礼了回去。”
“当真有些手段。”
虞让也不禁在心中感叹,皇帝第一次选秀出了问题,只选了姜氏女,其他女子全都充为宫女,他是知道的。
本来还以为朝廷会因此,和世家大族生有间隙,没想到又用双倍的回礼,及时弥补了些许。
这么一来,双方之间的裂缝,就不会扩的太大,也算是挽回了些感情。
可他又觉得有些奇怪:
“朝廷这么富裕吗?这些世家大族的贺礼,可不少吗,若是成倍还去,可是不小负担。”
那东胡随从五官都皱到了一起,颇有些怀疑人生的意味:
“之前宇文氏叛乱时,牵涉到了不少人,朝廷拿了不少人入狱,要赎买这些人,可是要钱的。”
虞让也不禁露出了一个古怪的表情。
拿着世家大族的钱,去和世家大族拉关系,拉完之后,人家还得感激皇帝,心里还得念着朝廷的好。
突出一个白嫖人心。
这也太
不过转念一想,虞让也觉得没什么。
东胡和大汉的手段大差不差。
类似的事情,普六茹部也干过。
他当年以严令东胡兵马勿伤百姓为由,出仕东胡,其实就是和普六茹部汗王事先商量好的。
普六茹部汗王能耐不俗,知道只是占领了地盘还不够,要治理。
治理地方,就得有民心。
东胡人喜欢劫掠,攻城略地之后,往往大肆劫掠,因而难以收拢民心。
可偏偏东胡人最初将大汉打的连战连败,就是靠着不约束将士劫掠。
将士们打仗打赢后,能劫掠到足够的利益,自然动力十足。
开了这个头,后续想管束就难了,所以普六茹汗王当年很头疼,不知该怎么约束手底下的将士。
正巧,虞让出现了。
两方一合计,一个以勿伤百姓为由出仕,得名。
另一个则有了约束将士的理由,还能博个求贤若渴的名声。
而且这时东胡人对汉人名士求贤若渴,以至于后来还真有不少汉人投靠了普六茹部。
普六茹部也借此将江东治理的不错。
这也是白嫖人心的行为。
虞让对汉帝以及大汉朝廷的能力,有了一个新的看法。
如今的大汉朝廷和南迁后的朝廷,完全不一样。
推算着时日差不多,虞让便与身边的随从道:
“随我上街看看,你们多戴些遮掩物,藏好自己的身份。”
东胡人的身份原本没什么,如果在东胡治理多年的地方,东胡人走在大街上,都得被当老爷看待。
哪怕只是长得像东胡人,也能高人一等。
但在这琼州就不对劲了,大汉朝廷已经极为得人心。
别说是东胡人,长得像东胡人,走在街上都容易挨打。
虞让与一众随从走在街上。
“那边灯笼挂高点!”
“你眼睛是不是要有毛病!
两边一样高吗?”
“那边的坊市里就有卖红绸子的,拿旧的干什么?”
“陛下纳妃,你拿旧的糊弄?”
“早说有卖的啊!
我找了两条街都没找着!”
“这陛下大喜的日子,越喜庆越好!”
与他们来时不同,大街上张灯结彩。
满是诸如此类的声音,而不是原本的吆喝声。
整个琼州城都笼罩在一片欢庆的氛围之中。
每条街每处坊,都高悬着灯笼,还有旗帜飘扬。
还有一些小巷里,兴许是百姓们真的穷,但也耐不住心中的喜悦,点了些篝火,亮在门前。
篝火照亮了门槛窗沿,哪怕点不起灯笼烧不起灯油,也要这么跟着热闹一番。
“尽管皇帝只是纳妃,但民间却将之当成了莫大的喜事。”
“不仅收了世家人心,这民间人心,也在一点点归汉啊!”
“这要等到立后,岂不是举国同庆??”
虞让赶紧按下心中大胆的想法,哪来的国,琼州一地,就已经是一国了。
他面色沉了几分,大汉果然已经有了起势的苗头。
和东胡人的侵略不同。
大汉属于正统,打下州郡之后,是收复失地,不用太过纠结于民心的问题。
若是汉帝能继续如此用兵,且不断大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