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初露锋芒(2 / 2)
太久,等待了太久!
这道题,对别人而言,是绝境。
对他而言,却是通向青云的,唯一道路!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强行让自己激动的心情平复下来,开始研墨,铺开宣纸。
他没有马上动笔,而是在脑子里飞快地思考。他把后世那些成熟的水利工程知识,拆开,揉碎,用这个时代的人能听懂的话,重新组织了一遍。
笔尖落在了纸上。
他没有像别人一样,先引用圣人的话,而是一上来就直奔主题。
“天下治水,皆言堵,臣以为,堵乃下策,疏为上策。”
这一句话,就跟所有人的想法完全不一样!
他写道,黄河之所以越治越乱,就是因为朝廷只知道在下游不停的加高河堤,这就是堵。可河水带着泥沙,河床一年比一年高,最后成了悬在头顶的河,堤坝越高,一旦决堤,危害就越大!这根本就是饮鸩止渴!
“想治水,必先治沙。想治沙,必先固土。”
他的思路,直接跳到了千里之外的黄河上游。
他写道,治理黄河的根本不在下游,而在上游!必须下令,在黄河两岸大量种树种草,用草固定泥沙,用树林养护水土。只有上游的泥沙少了,河床才不会继续升高。
这,才是疏通的根本!
光是这个观点,就已经超出了在场所有人的想象。
但这还只是个开始。
齐文昊笔锋一转,又写下了一个更大胆的方案。
“大禹治水,在于疏导。臣以为,当效仿先贤,于黄河下游,另开数条分洪河道!”
他提议,在黄河下游地势低的地方,划出一大片土地作为蓄洪区,同时再挖几条新的河道用来分流。一旦发大水,就立刻打开闸门,把洪水引到蓄洪区和新河道里去。
这样一来,就算洪水再大,也能保证主河道的大堤不出事!
写到这里,齐文昊的呼吸都快了一些。他知道这个想法在这个时代听起来有多疯狂,需要的人力物力简直无法想象。
但他没有停。
他知道,真正能让那些考官,特别是主考官李侍郎看上眼的,还在后头。
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东西——水患预警。
“水患的可怕,不在于水大,而在于来得太突然。”
他详细的写道,应该沿着黄河,从上游开始,每隔五十里,就建一个“水文站”。派专门的官员,一天到晚的观察水位、水流速度和水里的含沙量,并且全都记录下来。一旦发现上游水位暴涨,就立刻用传送军情的八百里加急,把消息一层层传到下游去。
这样,下游的官府就能提前好几天,甚至十几天,知道洪水要来了。
这几天的时间,足够组织老百姓带着家当撤到高处,也足够官府提前加固堤坝,准备粮食,做好一切准备!
把天灾的损失,降到最低!
疏堵结合,是治本。
分洪泄洪,是防汛。
水文预警,是抢占先机!
三个核心的观点,一层套着一层,组成了一套完整又周密的治河方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