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朝野议论(1 / 2)
苻坚很快执行了他的试探策略,公元379年冬,前秦举行大朝会。
太极殿内:
苻坚高坐龙椅看着座下黑压压的群臣,开口道:“朕自登基以来有二十余载,内平叛乱外诛四方,灭燕亡代,平巴蜀,收河西,四方多少桀骜,如今都成了朕的郡县。
今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
阶下群臣垂,没人敢接话。
“朕每回拿起碗筷,一想到天下还没归一,就咽不下这口饭。”
苻坚忽然提高了声音,“朕必将率大军南下完成最后的统一大业。
今个召你们来,就一件事——朕要起天下兵,踏平建康!
朕粗略估算天下户口,足可以征兵九十七万。
朕要亲自挂帅,御驾亲征。
你们说,可不可行?”
群臣哗然,秘书监朱彤热血上头抢步出列,锦袍扫过地砖,出窸窣声响。
他当即道:“陛下应天顺时,恭行天罚,啸咤则五岳摧覆,呼吸则江海绝流,若一举百万,晋人哪里敢接战?那晋主要么捧着玉玺、抬着棺材来投降,要么就只能往江里跳——到时候派个猛将追上去,直接把他送到南巢去,跟夏桀作伴!”
他越说越激动,额角青筋跳得厉害:“等平定了江东,中原南迁的百姓都能回故土,到时候陛下再去泰山封禅,起白云于中坛,受万岁于中岳,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盛事!”
苻坚大喜:“爱卿所言甚合朕意!”
经过这一番对话,群臣已经反应过来,权翼与苻融对视一眼后当即道:“陛下,臣以为,晋不可伐。”
朱彤脸色一沉,正要反驳,被苻坚抬手止住。
“当初武王伐纣时,八百诸侯自动来会,可纣王还有比干、微子、箕子三位贤臣在,武王就不敢轻举妄动,直到三仁被害,才敢挥师牧野。”
权翼的目光扫过群臣,“如今晋室虽弱,却没听说失德。
谢安在中枢,桓冲镇荆州,君臣和睦,上下一心——这正是晋国有贤臣啊。
兵法说‘师克在和’,如今晋人上下一心,动不得啊!”
殿里静了静,只有炭火偶尔爆出声响。
苻坚指尖在镇纸上摩挲,半晌没说话。
“你们都说说。”
他终于开口,声音里听不出情绪。
又有大臣出来道:“晋人仗着长江天险,不服王化,陛下亲征问罪,本是顺应民心
淮南新败,损兵十万,当与民生息。
当年晋元帝只是个藩王,却能让夷夏百姓都拥戴他,恩德还留在人心。
现在的晋主是他的子孙,有长江天堑,朝廷里也没乱子。
孔子曰:‘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
臣觉得,不如修德养兵,等他们自己出了岔子再动刀兵。”
苻坚面色不虞:“昔夫差威陵上国,而为勾践所灭。
仲谋泽洽全吴,孙皓因三代之业,龙骧一呼,君臣面缚。
长江再险,挡得住朕的百万雄师?朕百万雄师南下,当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那大臣脸白了,却还是梗着脖子:“纣王无道,夫差淫虐,孙皓昏暴,都是因为众叛亲离才败的!
如今晋室虽不算有德,可也没犯这些错啊!
陛下还是厉兵秣马,等天时吧!”
接下来的时辰,殿里炸开了锅。
有附和朱彤的,拍着胸脯说晋人不堪一击;不过有大量站在权翼这边的,掰着手指头数晋人的上下君臣和睦、民心思安
吵到最后,连殿外的雪好像都停了,只余下满殿的唾沫星子和沉重的呼吸声。
苻坚不耐烦地挥手:“筑室道旁,三年不成。
你们吵得再多,也只是乱人心。
你们回去都写个奏疏,议议这件事情。
朕给你们三天,三天后交上来。”
大臣们全都离开,苻坚单独留下了苻融,“自古成大事,都是一两个人定的主意。
朕想听听你的想法。”
苻坚盯着自己的弟弟。
苻融的心沉了沉,筹措了些许言辞这才道:“陛下,万万不可南征晋国!
今伐晋有三难:
其一:天道不顺,自古师出有名,晋国上下君臣和睦、百姓安定,没有兴不义之师去讨伐的道理。
其二:从灭燕国开始每年累月,大秦军队无日不战,军心疲惫、百姓困乏。
这次襄阳、淮南大战已成强弩之末。
我大秦已经无力再战了。
其三:淮南新败已经让朝政不安,大臣反对之声远主站之声,上下不同心,将士难用命。”
苻坚的脸瞬间涨红:“连你也这么说?那天下事,朕还能跟谁说!
朕有百万兵,粮草堆成山!
就算不算明君,也绝不是昏庸之辈!
凭着连胜的势头,打一个快灭亡的晋室,怎么会打不赢?朕绝不能把这祸患留给子孙,让宗庙不安!”
苻融的眼泪突然涌了出来,砸在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