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变故(2 / 3)

加入书签

所谓,只是听你们的项目很感兴趣,而且你们一个制片方,就敢上Avid,看在你们的创意和设备的份上,我来榕城找吃的探店的过程中,顺便帮你们把把关!”

    所以其实《七日约定》这个节目,在这个时候的制作堪称华丽:后世《舌尖》的导演陈晓给他们做剪辑,彼时他其实已经是央视小有名气,是新锐的独立纪录片导演了。王博文的摄影,全套最先进的拍摄设备,好莱坞级别的avid剪辑工作站。再加上张晨来自未来的见识。

    而关于节目的基调和特效运用制作,基本都是张晨策划案里的创意方向。

    现场在剪辑工作中,张晨也会适时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镜头切换节奏、画面叙事顺序、情绪渲染点等。陈晓则运用他对纪录片结构设计和镜头语言的理解,将这些创意具体化:合理分配每位嘉宾的出场节奏、巧妙运用特写和慢动作强化情感冲击、利用光影和画面构图营造电影感。

    使得最终节目在电视上播出后,就出现了观众看到的电影般的质感,故事结构的紧凑精巧,同时兼具轻松幽默的娱乐性。

    播出第一天,其实信息是滞后的。

    这个时候的收视率统计是通过人工和仪器两种方法,前者就是一些家庭会填一些收视日记,记录每天观看的频道,时间段,然后这些手写日记收集的原始数据回到统计中心,经过清洗、汇总、加权计算,往往周期很长,一星期有专人来搜集。另外就是通过装在信息搜集电视里的监测仪,统计电视的开机,频道,占用时间,上传到合作的crt或者尼尔森公司进行统计,这往往无法当天出结果,都是隔天才能有收视率统计数据。

    所以第一时间播出后,效果到底如何,江蓉张晨这边也是心里没底的。

    不过播出第一集的当晚,江蓉倒是在家里睡了个昏天黑地。弥补这段时间制作节目的亏空。

    而第二天在省台,虽然没有出收视率数据,但是节目播出完的晚间,节目设置的线路,就已经密集的响了起来。

    这个过程其实已经引起了一些注意。

    因为大家干了这么多年,还是有些敏感性的。有些节目即便当天出不了收视数据,但也可以通过一些蛛丝马迹,知道节目的反应。譬如当天从业者的身边家里亲戚朋友,有没有人在讨论。特别现在有网络了,网络上也会出现声音。

    还有就是电话热线。这年头电话收费还不低,打过来是要真金白银收费的,半夜三更还孜孜不倦的打电话到节目组反馈自己的心情,当然是黏度高的表现。

    甚至不仅仅是《七日约定》节目组,就连省台的其他节目热线,都有人打了进来。

    而且往往是年轻观众:“你们的新节目《七日约定》太好看了,我都看得停不下来!”

    “抱歉,我们这里不是那个节目组,我们是《金牌调解员》”

    “啊,金牌调解员,就那个鬼节目哦!让你们那个女主持尽快滚,看到她我就烦!怎么打到你们节目线路来了,晦气!”

    “………”

    台里的电话不断响起,都是观众的来电咨询或留言。

    “节目里的嘉宾好真实,好心动!”

    “赶紧快播出第二期啊,这阴间节目时间我都追了!第二天还上班啊!”

    省台的呼叫中心工作人员迅速把这些留言汇总,向部门汇报。

    另一边,广告部一早就找上了台长那边报告:“昨天晚上就有商家问江蓉的节目,说这个节目很新鲜,他们对广告投放很感兴趣,想了解下一集排期,能不能合作。”

    广告部经理还低声留了一句话:“赞助商主动打电话来询问广告位置,这在平时首播阶段很少见!”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