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局势渐明(3 / 4)

加入书签

而李世民也在这时攻破马邑,当场杀死刘武周。

随后窦建德和李世民诡异的没有发生冲突,倒像是早有默契一般合兵扫荡山西、山东等地,至此北地皆平,只剩下宇文化及还在魏县殊死抵抗不愿投降。

不过如今消息传到文搏所在的关中时,想来宇文化及的死期也已经不远。

而李阀和窦建德的合作也不奇怪,因为这两家现在看明白了局势,他们背后支持的势力都是魔门,那何必彼此内斗,不如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建立功勋治理地方,让文搏来判断谁更适合成为天子。

窦建德自认已经领悟文搏意图,又和文搏有过密切合作,不但手下兵强马壮,治理能力窦建德也不认为自己底层出身会比关陇门阀的李世民弱,暂时停止了对外扩张的脚步,趁着秋冬之际在领地内加快建设,不忘联络魔门连通商道。

一时间倒有百废待兴海晏河清的盛世之景。

而李世民在父亲被抓走、李建成和他各自开府建衙的情况下成长极为迅速。

他本来打仗的能力就极为出众,如今没了亲爹掣肘可谓如鱼得水,转战南北无一败绩,若非窦建德联合宋缺大破突厥这功绩太过耀眼,李世民才应该是当世最强的统帅。

只是对于领地建设这方面李世民略有短处,一方面他现在太年轻了不到二十岁,缺少阅历不说,基层又被魔门掌握,又不是嫡长子导致投奔李阀的世家子弟选择李建成而不是他,结果就是这个时空的李世民没有后世那么多能臣勐将相助。

换句话说,窦建德收降了徐世绩、秦叔宝、魏征,把李世民手底下好用的人才几乎被他抢了半壁江山。

好在长孙无忌、房玄龄这些起家的班底至始至终坚定地站在他这一边,这才让李世民有了些许余裕。

奈何才二十五岁的长孙无忌不是后来那个老谋深算的权臣,这会儿他长于谋略但是对于基层治理也没什么头绪,谁叫李阀起兵之时本来是要依靠关陇门阀治理地方,结果没入关不说,关陇门阀怎么一个个都没了声息呢?

这个问题就连寇仲都知道,除了独孤阀在独孤凤的带领下早早投靠,其余那些人在这一两年间被文搏清算大半,或贬或杀。

毕竟依靠魔门这个原本历史上不存在的组织,文搏已经彻底掌控基层,他已经不需要通过世家门阀来影响地方,所以这些人也就没了存在的意义。

要不是为了不引起大的动荡,依照文搏性情早在长安上演“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了。

文搏这个变数导致了李阀在这个时间段远没有历史中那样强大,但是反而更让周边势力忌惮。

因为外界普遍将李阀和独孤阀都视作投靠了魔门,虽然未能入主长安,但是关中的资源一直在全力供应给唐军。

李世民和李建成肯定对这个局面不满意,要不想个办法火并了魔门,要不赶紧取得文搏支持。

原本他们还打着往中原地区进取再回过头争夺关中的心思,可是如今魔门可不只是支持李阀,就连窦建德这样的一方霸主都明牌得到了文搏支援,再往后文搏若是断了关中的资源供给,配合窦建德进攻山西的话,李世民就是有通天之能也无力回天,因为他手中根本没有能和文搏抗衡的高手。

这就是高武世界的权利规则,个人的伟力已经凌驾于军队、朝堂之上,再大的势力没有顶尖高手就是空中楼阁,随时都会倾覆。

李阀能依仗的只有军队,因此李阀的军队建设反而比李渊当权时更加强大,对外的攻击性也更强。

如李世民选择东向进攻河东,李建成不甘人后,在李世民驻扎晋阳后犹豫良久最后率先向文搏展示诚意,比李渊都彻底的投靠到魔门这一方。

文搏投桃报李,允诺李建成入关,如今关中早被文搏经营得如铁桶一般,不敢说家家供奉“三尊”

凋像,但是魔门对基层的掌握根本不是李阀这等门阀可以比拟。

而李建成也没想过捋文搏虎须,他的目标正是进取河西击溃薛举,如今刚在长安补给了兵甲战马,相当于文搏助了他一臂之力,给李世民一点儿压力免得他想着架空大哥。

至此天下基本两分,北面是文搏领导的魔门和投靠过来的李唐、窦建德,南边很快就会被宋缺扫荡清理完成统一。

这两大势力都是有当世最强的大宗师作为依仗,其余势力如林士弘、杜伏威、李子通已然不值一提。

然而文搏并未就此安心,因为宁道奇这个变数还在,而文搏毫不怀疑,以梵清惠的能力,必定能说服“天刀”

宋缺和“散人”

宁道奇联手。

所以决定天下大势的一战不仅仅是南北之战,还是三名绝世高手的争锋。

至于剩下的大宗师“弈剑大师”

傅采林,他巴不得中原的三名高手同归于尽,因为不管谁活下来必然武功大进,转头顺手就把高丽扬了。

脑海中思索着这些天下的局势走向,文搏和寇仲不知不觉就已经进了长安,两人正要回独孤阀的西寄园,不料还未临近,就有一人飘然而至,竟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