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节 升级(1 / 2)
1635年的高雄市实际上是由三个主要居民点组成的。
由南到北分别是旗津半岛、鼓山脚下的盐埕和再北面的三塊厝。
魏八尺的市政府和高雄国民学校都设在盐埕,这里是高雄的核心区域。
盐埕这个名字其实就可以透露出这里的状态:沿海是成片的盐田,用来提水浓缩卤水的“王式风车”
在海风中转动着,周而复始的提着卤水,让空气和阳光将水分蒸发。
专卖局在这里设立了一个小型的盐场,从广东几個盐场迁来了一些灶户在这里晒盐。
生产出来的盐,一部分用来和本地生番交易土产,一部分用来腌渍食物。
高雄的渔业资源丰富,山地里还有大量的野猪和野鹿,经过腌渍之后是本地的重要出口商品,大量销往香港的联勤食品厂。
金晓宇看着车窗外的风景,高雄的城市风貌与临高是两种不同的景象。
这里更为蛮荒和原始,几条主干道外两侧是一排排简陋的木屋,望出去不多远便可以看到成片的原始丛林和草莽。
这里的城市、乡村和荒野几乎交织在一起,彼此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
车夫配着手枪,车夫的副手背着霰弹枪。
这多少让金晓宇有些紧张--她在临高已经多年没有看到这样全副武装的车夫了。
看起来这里的治安情况不怎么样啊。
她想。
她在台湾读书的时候看过《赛德克》这部电影,对出草猎头这事有了极深刻的印象。
幸而高雄这里的土著并非剽悍的山地猎头部落族群,这一带的新港和塔加里扬都是排湾族一类的非猎头低地部落。
相对来说好打交道的多。
特别是在经过初期几次较为激烈的冲突之后,本地的土著也算是认可了澳洲人的存在,也常有贸易往来。
大体上处于稳定的状态下。
魏八尺也拍了胸脯保证:高雄是安全的。
马车沿着道路缓缓前行,高雄国民学校的位置大致在旧时空的鼓山国小一带。
当马车终于抵达学校的时候,已是下午五点过后。
过了放学的时间。
这里有一多半学生是走读的。
住宿的学生还在教室里借着最后的日光读书做作业。
高雄国民学校的外表平淡无奇,甚至有些寒酸。
它的围墙和门楼都是竹扎制成的。
看到有戴着值日标记的学生正抱着一捆捆的柴火匆匆走过,金晓宇有些好奇,便问荆楚这是在做什么?
“他们是在给火炬笼添柴火。”
荆楚解释道。
高雄的供电只有市政府和旗津海军基地一带才有,国民学校夜间的照明还是蜡烛和煤油灯为主。
入暮之后学生们可以借着操场上的火炬笼的光线踢球跑步搞体育运动。
“原来是这样,真够艰苦的。”
金晓宇想至少在芳草地,煤气灯是管够的。
校工帮着来得师范生卸下了行李,一干人或者背或扛,跟着荆楚来到校园一角。
这里有一座独立的院落。
里面便是国民学校的教工们的宿舍了。
前院不大,而且是狭长,左右各有房屋,挂着“值班室”
的牌子,里面居然有东西两个门。
“这里有东西两个院子,东院是男教工的,西院是女教工的。”
荆楚介绍着,“两人一间。”
说罢将新来的师范生们交给宿管的校工,“你们帮着拿行李,分配房间!”
金晓宇打量着这处院落,通体全用砖石砌造,十分坚固不说,还设有双层的角楼,楼顶有垛口,设有火炬笼照明。
一副戒备森严的模样。
这高雄国民学校外面看起来普普通通,想不到里面还是另有乾坤。
“首长,宿舍已经安排好了。”
荆楚一边招呼,把她引到旁边的一条甬道门前,穿过巷道,直接来到了后院。
后院是一栋精巧的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和金晓宇在不少城市看到的民国时代的小洋楼类似。
一楼并排有四个单元。
“这里就是元老的宿舍了。
你就住在丙号吧。”
荆楚说着把她带到房门边,打开了上面的挂锁。
房间打开,里面便是一股潮湿的阴郁气味,似乎还夹杂着霉味。
金晓宇微微皱眉,荆楚却浑然未觉,进去先点燃了里面的煤油灯,接着又在熏炉里点上了熏香,这才把窗户打开。
“虽说有纱窗纱门,可是这里的蚊子太多了,防不胜防。
首长您可别忘记点蚊香--对了,您的生活秘书怎么没来?”
“我……没有生活秘书。”
金晓宇略感尴尬,虽说女元老买生活秘书并不是什么稀罕事,给自己做家务,当秘书非常方便。
但是她还是觉得自己很难理直气壮的役使别人。
“哎呀,那您多不方便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