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显然是摆设而非日用(2 / 4)
、大肆挥霍。他甚至连一套像样的招待客人的茶叶都没有。这种节俭,或者说“抠门”的本性,并没有因为暴富而改变。
可与此同时,他却又一言不发地在城南盘下了一个大门面,准备做一笔远超他能力和经验的大生意!这个信息,是郑建国昨天深夜托一个工商局的老同学悄悄查到的。一个连待客的茶叶都舍不得买的人,却敢拿出几十万去投资一个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领域。这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合逻辑!
郑建国觉得,这太不对劲了。
一个普通人,在遭遇火灾、失去生计后,突然拿到一大笔补偿款,正常的反应应该是什么样的?
郑建国在脑海里迅速地进行着角色代入。
要么,是赶紧找个新地方,重操旧业。对于像赵承荣这样干了一辈子五金生意的人来说,这是最稳妥、最符合逻辑的选择。他可以利用这笔钱,开一个更大、更气派的五金店,把失去的生意尽快找回来。可赵承荣没有,他甚至连那些赖以生存的旧工具都闲置到落灰。
要么,就是彻底改变生活方式,用这笔天降之财来改善家人的生活。买辆小轿车,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带老婆出去旅旅游……这都是人之常情。可赵承荣也没有。他的家像个样板间,他的生活状态更像是在“扮演”一个有钱人,而不是真正地享受财富。
可赵承荣,就像一个守着金山的乞丐,既不花钱改善眼前的苟且,也不用这笔钱去规划未来的生活。他只是把钱藏了起来,然后又以一种极其隐秘和冒险的方式,投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这只有一个解释——这笔钱烫手!他急于将这笔“不义之财”洗白,转化成看似合法的“投资”,以此来掩盖其真实的来源。
一个赵承荣是这样,那么其他人呢?
郑建国的脚步停了下来,他站在一棵梧桐树下,从口袋里掏出那个记录着关键信息的笔记本。他翻到其中一页,上面清晰地列出了另外几个获得高额补偿款,并且在火灾后迅速销声匿迹的商户的名字:
刘桂芬,布行老板,补偿款五十二万。火灾前是旧城区有名的“刺头”,多次组织商户集体抗议补偿标准过低。火灾后,她却第一个签字,拿着钱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据说回了乡下老家。
王大军,粮油店老板,补偿款四十五万。他家的店位置最好,是典型的“钉子户中的钉子户”,曾扬言谁敢动他的店就跟谁拼命。一场不大不小的火烧了他家后院的仓库后,他也迅速服软,从此再也没人见过他。
……
之前,郑建国只是把这些人当作被大火吓破了胆,拿钱息事宁人的普通人。但现在,透过赵承荣这面镜子,他再看这些名字时,每一个名字背后,都仿佛浮现出了一张张惊恐而又贪婪的脸。
郑建国决定,必须立刻去查查其他几家获得高额补偿的商户,看看他们是不是也像赵承荣这样,过着一种“分裂”的生活。
第二天,郑建国依旧是便装骑行,另一家商户的住处。这家商户姓王
安乐苑比赵承荣住的汇泉小区要旧得多,楼体外墙的涂料已经开始斑驳脱落,楼道里堆着住户的杂物,空气中混杂着各家厨房飘出的油烟味和老旧建筑特有的霉味。
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有生活气息,却也那么平庸,与“四十五万巨款”所能带来的生活品质,似乎格格不"入。
王大军家住在四楼。郑建国站在那扇漆皮有些剥落的棕色防盗门前,整理了一下思绪。
他预想过很多种可能性:或许王大军会像赵承荣一样,用一套拙劣的演技来掩饰内心的慌乱;又或者,他会因为心虚而干脆拒不开门。但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却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
他抬手,敲响了门。
门里静悄悄的,毫无反应。郑建国耐着性子,又敲了一遍,这次加重了些力道。
过了许久,门内终于传来一阵细碎的、像是踮着脚走路的脚步声。门上的猫眼暗了一下,显然有人在向外窥探。又是一阵令人窒息的沉默后,门锁发出了“咔哒”一声轻响,门被拉开了一条窄窄的缝隙。
门后出现的,不是王大军,而是一个面色憔悴的中年妇女。她看起来四十岁出头,眼窝深陷,眼神里充满了疲惫和怯懦,身上还系着一条沾着油渍的围裙。她应该就是王大军的妻子。
她上下打量着郑建国,用一种戒备而又沙哑的声音问道:“你……找谁?”
“你好,请问这里是王大军家吗?”郑建国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平和,“我是政府的郑建国,来做个拆迁户的回访,了解一下你们搬入新家后的生活情况。”
“政府?”
这两个字,像一个通电的开关,瞬间引爆了女人眼中积蓄已久的恐惧!
听说郑建国的来意后,她的脸色“唰”地一下,在瞬间变得惨白,毫无血色。那不是赵承荣那种因谎言被戳穿而产生的惊慌,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源自灵魂深处的战栗。她的嘴唇哆嗦着,仿佛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
“他……他不在家!”她几乎是尖叫着说出这句话,眼神惊恐地瞥了一眼屋子深处,好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