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七章 造反革自己的命(1 / 2)

加入书签

张居正的脸色瞬间就严肃了起来,心中开始疑惑了起来,究竟是谁在后面给陛下出主意、进谗言?

难道这些都是陛下的想法?

不像啊。

自己的学生自己了解,陛下就不是这么干事的人。

这后面肯定有人在搞事情。

难道是高拱?

高拱不是还没有见陛下吗?

张居正想到了另外一个人——太监张诚。

这个张诚虽然年轻,可是小小年纪就爬到了东厂厂公的位置上,高拱回京也是他一手促成的。

要说他没有想法,那是不可能的。

如果这件事情是他搞出来的,也不让人奇怪。

背后是谁?

自然就是高拱。

这两人联合在一起倒是有些麻烦。

张居正眼睛微眯,脸色略微有一些迟疑。

放在顺天府?

这是自己从来没有考虑过的方向。

顺天府什么地方?

天子脚下、首善之区、京畿之地。

在这么一个位置上搞土地清查改革,那不是在开玩笑吗?

也不是说不搞,而是不能现在搞。

自己要的是一个成功的试点,进而推广到全国去。

一旦试点成功,事情就好办的多。

大势已成,到时候京城这些人也没有办法抵抗大势的洪流。

滚滚大势之下,他们也只能乖乖地听话。

这才符合自己的计划。

可是直接从京城开端,这些人怎么可能同意?

到了那个时候,他们肯定站出来反对。

这些勋贵和勋戚,他们的庄田才有多少?

如果真查出来谁家地那么多,就容易出事情。

这些人肯定会非常害怕,他们会反对,大力的反对。

加上反对的文官再搞事情,那就更难搞了。

尤其是高拱回京以后,他肯定不会自甘寂寞,这种事情他不会不出手。

张居正迟疑了,还是想把地方放在福建。

“陛下,顺天府是天子脚下、首善之区,如果骤然在这里清查田地,动静实在是太大了,不合适啊!”

张居正向前走了一步,连忙躬身劝诫道:“一旦出了事,恐怕难以收拾。”

“臣觉得还是福建比较合适。”

张居正抬起头再一次说道:“福建虽然远了一些,可是朝廷有急报,不会耽误什么事情。”

朱翊钧没有说话。

不可能让张居正把试点放到福建去。

一来的确太远了,二来福建根本就没有什么代表意义。

在那里完成清查田地也没有借鉴意义。

没什么难度,暴露的问题少,哪有什么借鉴意义?

后世史书上关于这次试点也只有五个字的评价:闽人以为便。

朱翊钧虽然没有处理过这些事情,但是两辈子生活的经验告诉他,福建人应该是被代表了。

至于说被谁代表了,那就不好说了。

只有放在一个改革难度比较大的地方,才能够看出问题来,才能够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在以后的改革当中避免。

这是试点的根本原因和必要性,否则还搞什么?

随便找个容易的地方搞一搞,这不就是面子工程吗?

朱翊钧绝对不可能把试点放到福建去,不过现在也不是做决定的时候。

沉吟了片刻,朱翊钧说道:“这件事,朕考虑考虑。”

“是,陛下。”

张居正面容严肃的躬身答应道:“如果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臣先告退了。”

“朕送先生。”

朱翊钧笑着说道。

君臣二人各怀鬼胎,却一起笑着向外面走了出去。

等到张居正离开,朱翊钧脸色也严肃了起来。

自己之所以让高拱和海瑞他们回京,就是为了给张居正一些压力,不能让张居正按照原来的历史进度进行。

如果还继续按照历史进度来做的话,历史很难有所改变。

张居正改革的失败,除了万历皇帝本身的原因以外,也有改革本身的问题。

张居正的改革是为了富国强兵,剖析到本质上就是两个字:敛财。

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从百姓那里把财富聚敛上来,结果演变成了特权阶级的一场狂欢。

除了清查土地的时候可以搞混,后面的一条鞭法更是如此。

除了朝廷需要的棉桑丝绸以外,所有的赋税都不用银子来收取,结果导致地方的士绅和官员一起盘剥老百姓。

到了收税的时候,他们不出钱收粮,把粮价可劲的往下压,压到只有平日的四成,甚至是更多。

如果粮食可以交税,那就无所谓。

粮价低了,我们不卖就是了。

可是现在不行,上面有考成法压着,官员玩命的催逼赋税,倾家荡产卖儿卖女也得交税。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

老百姓宁可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