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崔顗劝贾(2 / 4)

加入书签

,平阳百姓用脚投票,自然应该知道怎么选。

与其做个无地佃户,为何不去平阳郡府登造版籍,成为官府民户

自从首轮商破裂,贾毅回到坞堡仔细一盘算,才知道平阳郡府颁行的新田税制,对他们这些宗族豪强的打击有多沉重。

面对官府给予的民籍身份,再加上如此优惠的税额,没有哪个佃农不心动。

不到一个月,便出现一百多户潜逃人口,纷纷脱离贾氏前往平阳参加分由。

再这样下去,宗族根基迟早崩塌。

没有人口,掌握再多土地又能如何

何况各姓宗族名下土地,大多是趁慕容冲暴乱,平阳全郡权力真空之际侵占得来。

梁广以郡府名义下令收回,本就合乎法理。

在此局面下,平阳四姓只有两条路可走。

一是彻底归顺投靠梁广,让渡土地人口来换取宗族保留部分特权。

二是不承认梁广的统治地位,集合四姓之力消灭平阳团伙。

邓氏选择后者,贾氏徘徊不定,曲氏最弱只能隨大流。

柴氏据有临汾、絳邑,远离平阳核心区,试图走第三条路,背靠河东势力,

愿意向平阳提供一些好处,换取双方相安无事。

贾毅本以为,梁广初来乍到根基不稳,不会贸然选择与四姓宗族翻脸。

不想,此人之果决狠辣,犹在他预估之外。

“崔君以为,梁使君魔下鲜卑军,能否一举消火两千贺兰骑军

邓氏號称三千甲士,虽有所夸大,但兵锋之盛不可小!”

马车上,贾毅闭眼沉思许久,突然开口问道。

崔与他共乘一车,对案而坐,闻言放下手中书简,神色古怪地看著他。

“怎么”

贾毅满脸不解,“老夫所言有何不妥”

崔捻须,贾毅方才所言,让他觉得有些想笑。

不知是什么误会,让这位贾氏老宗长,竟然得出“邓氏兵锋之盛不可小”

的结论

崔轻咳一声,清河崔的教养让他不能当面嘲笑长者。

“贾公...”

崔斟酌话语,“实不相瞒,在梁使君及其魔下部將、僚属看来,邓氏私兵不过是乌合之眾,根本不足惧!”

贾毅一愣,讶然道:“此话是否托大”

“不然!”

崔摇摇头,“在晚辈看来,也是如此!或许邓氏私兵在平阳有些能耐,可相比起梁广和其魔下部曲,实在不值一提!”

贾毅授著须,沉吟不语,似乎对此话有所怀疑。

“敢问贾公,可还记得平阳郡上一次发生大战,是什么时候”崔问道。

贾毅想了想,“先帝皇灭燕国时,前將军杨安,统兵三万入河东攻平阳。

当时的平阳太守张平不敌,弃城东逃上党。

当年也是老夫牵头,联合各家出面搞劳秦军.....

贾毅陷入了回忆。

当年秦军之鼎盛,自入河东以来,郡县无不望风而降。

唯独听说在薛氏堡吃了暗亏,也不知真假。

薛强不愿彻底归附秦国,可也不敢阻拦秦军吞下并州。

平阳太守张平是个反覆小人,原本承诺献城纳降,后来又反悔。

秦军大將杨安,仇池杨氏郎君,杨定族叔,也是一位能征惯战之將。

当年秦国强盛,平阳太守张平一跑路,本郡豪强哪还有能力对抗,自然是乖乖归降。

崔笑道:“算来,那已是十五六年前之事。

往后,并州、平阳承平多年,再无大的战事。”

贾毅眼露疑惑,不是很明白,崔为何要说这些。

崔不急不慢地道:“最近五年,天下最大的两场战事,一是荷皇南征,二是关中鲜卑之乱。

梁使君正是从这两场大战中发跡起家,且都在其中立下主要战功。

梁使君魔下部曲,也大多是从这两场大战里成长起来。

不知贾公有无听说过,梁使君魔下虎賁军,两千军民死守井氏堡,面对十倍於己的鲜卑叛军,坚守近两个月不败!

这些虎賁之士,也隨之来到平阳,成为军府第一批府兵!”

崔显捻须笑道:“贾公现在知道,邓氏面对的是怎样一群骄兵悍將!

在这群百战锐卒面前,邓氏难道不是乌合之眾”

贾毅脸色骤变,好一会才道:“贺兰人两千骑可不弱!”

崔又摇头:“正面较量或许有一战之力。可梁使君魔下能人眾多,已有谋臣献上破敌之策,贺兰人必败无疑!”

贾毅脸色一阵变幻,旋即苦笑一声:“照此说,老夫此去邓氏坞,只能向邓氏劝降了~”

崔笑笑不说话。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