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种田哪有抢钱爽?(1 / 2)

加入书签

又是雨过天晴的一天。

自从小冰河度过顶点,进入一六四五年后,整个天气便开始了迴转。

此刻远离京师的漕河两岸,是两万铁骑排列左右,护著漕河中的大船缓缓南下。

为了保证南方诸省的地税顺利推行,也是为了保证权力完整交接,秦山在稳定了朝堂后,立即选择武装南巡。

大船船头,在平稳的漕河中,传统的平底式江船极为稳定。

秦山身著简约修身的皇服,站在船头居然感觉不到摇晃。

此刻隨著秦山进入京师已经过去了三个月。

隨著地税成功推行,闯军彻底剿灭,北方终於迎来了难得的和平。

秦山站在船头眺望著四周,广袤的北直隶大地一望无际。

曾经的荒芜在连续细雨下得到了极大好转。

不再是满眼乾涸,而是土地鬆软,其上泛著点点绿草,秦山看过去后,隨著微风吹过,居然压得绿草弯腰。

而在漕河两岸,不时能够看见一些百姓正在从漕河分水,大量清水分散出去,落在周围平原上,渲染出了大片的田地。

只是没有热火朝天,秦山要顺著漕河前行很长一段距离,才能够看见那么一两处开荒的画面。

而与周围广袤土地相比,这些无边土地中的村落,显得极为孤零。

孙传庭不便行动,留在京师负责日常运作。

根据制度还有周延儒作为首辅隨行,六部也都有官员陪同,方便秦山在南巡时也能治理国家。

而周延儒离开京师,也方便了孙传庭对朝堂进行完全掌控,此刻官员大多在船舱內,秦山身边只跟著李岩和汪织锦。

李岩是谋士,又涉及军事,秦山要带在身边。

汪织锦是徽商代表,此次南巡,秦山也需要汪织锦作为重要参谋。

看著秦山一直在关注沿岸的开荒情况,李岩藉机打破沉默,隨口说道:

“北方连连征战又天灾不断,早已荒芜到了极点。”

“若非推行地税,又保证了安稳,恐怕就是这点村落,也难以再现。”

汪织锦也是配合点头:

“这些百姓多是活下来的流民,被安置回来后重新开田。”

秦山闻言转身看向两人,眉眼清净:

“北方残存百姓,有大概了吗”

李岩主管兵部,所以並没有回答,而汪织锦出身户部,所以对著秦山回礼:

“百废待兴,虽然一早便派人去办,但百姓流离失所,一时间实在是难以统计上来。”

“只是根据目前情况来看,北方诸省,百姓之余二十之一二。”

汪织锦说著微微埋头,脸色有些深沉。

秦山则在闻言后忍不住微出一口气,隨后再次看向空无一人的大地。

“一句二十之一二,背后藏了不知多少故事。”

秦山难得感慨,言语间居然也带起一点萧索。

李岩有些责怪的看了汪织锦一眼,汪织锦见状也有些担忧,连忙又上来开口:

“北地虽然荒芜,但眼下南方诸省人口眾多。”

“顾尚书已经擬了条子交给孙首辅,想要鼓励南方百姓北填。”

“据说各地百姓云集响应,想必等陛下南巡迴来,北方会大变样。”

李岩也配合著宽慰:

“对,南方地少人多,北方人少地多。”

“眼下国內安稳,百姓北上的意愿很高,到时不仅北方將得到极大恢復,南方也將一解困顿。”

李岩和汪织锦一唱一和,但秦山听在耳中却更加闷闷不乐。

他望著眼前荒凉的大地,隨后很认真的开口:

“不过就是北方人死光,南方填人过来罢了,这有什么值得称讚”

秦山的话直接將李岩和汪织锦给懟的愣在原地。

他们没敢继续说话,只好默默闭嘴。

而秦山最后看了眼大地,重新转身回来,一脸严峻:

“地少人多的局面,以后不能再发生了。”

李岩和汪织锦一愣,脸上更加疑惑。

只要发展,人口必然越来越多,而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在不变的情况下,地少人多的局面必然还会再次出现。

这个古往今来歷朝歷代都没解决的问题,秦山怎么有底气这么说

秦山没有理睬李岩和汪织锦,他终於向著船舱走去,两人连忙跟在身后。

“百废待兴,又要准备北伐和大建铁路,户部那边撑的住吗”

汪织锦闻言脸色更加难看,但他也不敢只说好话,於是连忙行礼:

“小臣不敢欺君。”

先告了罪,隨后汪织锦才严肃开口:

“晋商抄家的六千万连著几年销已经见底,虽然推行地税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