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电动船换电,洋巨头急了(1 / 2)

加入书签

电动船刚抵达上海港码头,就引来一片议论。

岸边,一个怀疑论者,跑船三十年的老船东“老何”,正跟身边人嘀咕:

“看着吧,换电池,人工作业加吊装,没半小时下不来。我加一箱油也就这点时间,他这算什么优势?”

话音未落,码头上一台巨大的自动化吊机动了。

机械臂精准地探下,抓住船上那个蓝色、耗尽电量的“电箱”。

“抓取”“起吊”

“平移”“放置”

整个动作行云流水,没有一丝多余的晃动。

紧接着,它抓起旁边那个早已满电的绿色“新电箱”。

“抓取”“起吊”

“平移”“嵌入”

“咔哒”一声轻响,精准入位。

整个过程,安静的只听得到风声和江水拍岸的声音。

码头边,一个巨大的电子计时器上的数字,在这一刻定格。

所有人都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死死盯着那个数字。

老何的嘴巴,一点点张大。

“4分58秒”

全场死寂,几秒后,人群中爆发出惊呼声。

老何不敢置信地揉了揉眼睛,掏出手机,打开计算器,手指哆嗦着,好像那不是手机,而是什么烫手的山芋。

他身边的年轻人好奇地问:“何叔,您算什么呢?”

老何没理他,喃喃自语:

“我那条船,加满一次油,从进港申请、排队、加油、离港……最快也要五个钟头……”

“他这个……不到五分钟……”

“跑一趟南京到上海,我烧油的成本大概一万二……他用电,据说不到五千……”

“我……去!”

老何猛地抬头,像看怪物一样,看着那艘已经准备返航的“长江一号”,爆了一句粗口。

“这他么的不是船!这是印钞机啊!”

这一刻,那些欧洲记者脸上的微笑,彻底僵住了。

他们终于明白,孟远根本没兴趣在日内瓦的会议室,跟他们辩论什么规则。

他用这震撼人心的“四分五十八秒”,在黄浦江上,当着全世界的面,给了他们一记最响亮的耳光。

那记耳光,响彻了全球航运界。

“长江一号”电动船首秀后的48小时,全球媒体疯了。

从到路透社,头版头条无一例外被“东方魔术:五分钟能源革命”这样的标题占据。

无数船东的电话,几乎打爆了武江航运集团的公开热线,人人都在问同一个问题:

“怎么改?多少钱?什么时候轮到我?”

热度之下,潜流也在涌动。

欧洲方面在经历了短暂的失声后,迅速发起了第二轮反击。

既然技术上无法辩驳,就将战场转移到——成本。

一篇由“欧洲柴油机联盟”授意的深度分析文章《电动船,一场昂贵的幻梦》,开始在各大财经媒体和船东论坛传播。

文章的核心论点直指要害:

电动船初投资巨大、电池租赁是无底洞、维护保养充满未知……总之,这是一场普通船东玩不起的资本游戏。

一时间,刚刚被“印钞机”点燃激情的船东们,又被一盆冰水浇得冷静下来。

王建军拿着打印出来的文章,气得又拍了桌子:

“孟董,你看这帮孙子,又来搞舆论战!明着打不过,就往水里掺沙子,想把水搅浑!”

孟远看着窗外车水马龙,眼神平静。

“王老哥,别急。他们出招,是好事。”

“好事?”

“证明我们打疼他们了。”孟远转过身,

“他们以为找到了我们的软肋,想用‘算账’来吓退船东。那我们就将计就计。”

他拿起电话,拨给了自己的助理。

“通知下去,三天后,在武江航运中心三号厅,举办‘长江绿电航运商业模式说明会’。”

“把所有有意向的船东都请来。另外,也给欧洲柴油机联盟发一张邀请函,就说欢迎他们的首席代表彼得·陈先生,来会上公开算账。”

王建军愣住了:“请他们来?这不是引狼入室吗?”

孟远笑了。

“脸,只抽一次是不够的。”

“技术上抽一巴掌,让他们知道我们能做什么。”

“现在,要在钱袋子上再抽一巴掌,让他们明白,跟我们玩,他们输定了。”

三天后,武江航运中心,三号会议厅。

烟雾缭绕,几百个船东老板挤在一起,空气闷得很。

正是因为前几天那场舆论战,他们心里既火热又忐忑,今天就是来求一个答案的。

主席台上,聚光灯打在一个人的身上。

彼得·陈,欧洲柴油机联盟的首席代表,一个把“精英”二字刻在袖扣上的男人。

他推了推金丝眼镜,用流利的普通话,字字诛心地说:

“各位老板,我知道‘武江一号’电动船的首秀很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